新华社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1月6日电 周末的时候,塞尔维亚人弗拉丹·米哈伊洛维奇总喜欢到斯梅代雷沃市的多瑙河畔走走。他就职的斯梅代雷沃钢厂的码头就在这里。每当想起这座钢厂的兴衰起伏,他就会感到它如同一首“交响曲”在心中久久回响。
这座位于多瑙河畔的钢厂成立于1913年,是米哈伊洛维奇工作了近30年的地方。他刚入职时,作为该国唯一一家国有钢厂,斯梅代雷沃钢厂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管理不善等原因,钢厂一度陷入困境,濒临倒闭。
2021年11月26日,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首席运营官弗拉丹·米哈伊洛维奇在斯梅代雷沃的办公室工作。新华社发(内马尼亚·恰布里奇摄)
现年57岁的米哈伊洛维奇不久前在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90年代初,我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毕业后,在斯梅代雷沃钢厂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那时候我们在生产方面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原材料采购上。”
2003年,一家外国钢铁公司接手钢厂,但这并未带来多少改变。2012年,这家外国公司以1美元的价格将钢厂售回给塞尔维亚政府。
“我们当时非常担心自己的生活,担忧工厂是不是会倒闭,完全看不到工厂的未来。”斯梅代雷沃钢厂热轧厂副总经理伊万·马特科维奇去年说。
钢厂的经营在2016年出现了转机。中国河钢集团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结合自身发展,以4600万欧元收购了当时连续亏损7年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了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河钢塞钢)。
这是2021年8月16日拍摄的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新华社发(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供图)
同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习近平指出,今天,中塞企业携手合作,开启了两国产能合作的新篇章。这既是对两国传统友谊的延续,也体现了双方深化改革、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决心。中国企业一定会与塞方同行精诚合作。我相信,在双方密切合作下,斯梅代雷沃钢厂必将重现活力,为增加当地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塞尔维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河钢塞钢首席运营官米哈伊洛维奇作为员工代表之一,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尽管访问已过去5年多,他依然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米哈伊洛维奇说:“我们所有斯梅代雷沃钢厂的人都非常兴奋!当时,我向习近平主席保证,所有人都将全心投入、努力工作,利用这座工厂百年历史积累下来的经验,尽一切努力让这个项目取得成功。”
2021年5月17日,工人在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工作。新华社记者 石中玉 摄
为了让钢厂扭亏为盈,河钢制定了“用人本地化、利益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三个本地化”原则。
保障钢厂5000多名员工就业,做到“钢厂原有职工一个都不少”,是“用人本地化”的第一步。河钢集团只从中国抽调9名管理和技术骨干组成了管理团队,其余全部为本地员工。
河钢保留全部塞方职位的做法,让员工们感到安心,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当中。
钢厂工人达尼耶尔·格拉瓦什去年说,8年前和现在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那时候我们没有未来,不知道将来会怎样。自从新的管理层到来后,我们有了保障,包括我们的岗位和薪水。”
除“用人本地化”外,河钢集团还利用自身上下游渠道优势,大幅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并成功把成品销往欧洲各地。
这是2021年5月17日拍摄的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内部。新华社记者 石中玉 摄
河钢塞钢首席技术官赵凯星去年说:“在钢厂的设备、服务及原材料采购上,主要以欧洲采购为主,真正实现效益的本地化。”
钢厂实行一系列有效措施后,短时间内就扭转了连续7年亏损局面。2018年,钢厂年产177万吨钢,创下建厂105年来最高纪录,当年实现收入10.5亿美元,一举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出口创汇大户。2020年,钢厂连续3年蝉联塞尔维亚最大出口企业。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我期待着同大家一起,登高望远,携手前行,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巨大变化,正在展现这样的发展现实。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2021年2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公司挽救了这座濒临倒闭的钢铁厂,并且保留全部5000个工作岗位,加上合作伙伴,一共可以提供5万个岗位,对于塞尔维亚这样一个体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这个数字巨大。”
作为钢厂的员工,米哈伊洛维奇对河钢塞钢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自豪。“你能想象吗?短短的5年半时间里,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将要成为欧洲地区最棒的工厂之一。”
2020年3月26日,中国河钢集团捐赠的抗疫物资运抵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新华社记者 石中玉 摄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河钢塞钢也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近年来,公司投入上百万美元为当地修建道路、为村庄供水、捐资助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首多瑙河畔的中塞“钢铁交响曲”正不断演奏出新的动听旋律。
总策划:周宗敏
监制:倪四义、班玮、陈贽
制片人:孙志平
策划:米立公、魏建华
统筹:秦大军、韩珅、王志斌、李薇、谢鹏、齐紫剑、闫珺岩、韩墨、余忠稳
记者:石中玉、张玥
报道员:内马尼亚·恰布里奇、王韡
编辑:罗林岚、刘润芝、危玮、梁毅、王玉、刘江、张大成、程大雨、唐志强
配音:董千齐
包装:夏勇
新华社国际部、音视频部、摄影部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