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短道速滑前世界冠军李佳军。本报记者张博令摄
北京冬奥会赶着雪车、乘着雪橇,踏着花样滑冰般的舞步,以短道速滑般的速度,正向我们热情地跑来!
李佳军也沉浸在期待与憧憬之中。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李佳军夺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夺得冬奥会奖牌的男子运动员。
职业生涯中,他拿下了27个世界冠军,很多人好奇:退役之后这些年,他去了哪里?
四战冬奥赛场,摘得两银三铜,却因“刀尖之差”憾失金牌,他如何看待运动名将的“不圆满”与“被超越”?
从小时候“只能轮到后半夜上冰”,到如今冰雪运动在大江南北越来越热,他对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何“良策”?
还有一些关于冰雪运动的“冷”知识,要与你分享。
李佳军获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银牌。2002年2月20日,在第19届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李佳军获得银牌。这是李佳军(右2)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王岩摄(数码传真照片)
“李佳军去哪儿了?”
1975年,李佳军出生于吉林长春。6岁时,他开始接触滑冰运动,从此越滑越“高”。他的家乡长春,孕育出中国第一位冬奥旗手赵伟昌、中国第一位夺得冬奥奖牌的运动员叶乔波、中国第一位冬奥短道速滑长距离冠军周洋。花滑名将、冬奥铜牌获得者陈露,还和李佳军上过同一个滑冰训练班。
2006年,李佳军从都灵冬奥会上捧回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铜牌,不久后退役。和他同时期的阿波罗、马克·加农等名将,现在仍有不少人活跃在短道速滑圈,担任国际滑冰联盟的裁判、官员或体育解说员等。
“李佳军去哪儿了?”昔日在国际赛场上同场竞技的“小伙伴”,以及观众、粉丝常捎话来问。
“我有新的舞台,做着更喜欢的事。”李佳军说,“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冰雪。”
李佳军笑言,在中国的冬季项目世界冠军中,他可能是经历最多元、最丰富的一个。退役之后,他曾前往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等地执教,其间“带领哈萨克斯坦国家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回国后,李佳军在短道速滑国家青年队担任教练,包括武大靖、任子威在内的很多名将他当年都带过。后来,根据国家需要,他担任过冬运中心速度滑冰、大众冰雪部、单板滑雪队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者,还做过领队和竞赛管理工作。
“教学相长,担任教练和管理者的日子里,我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和理解更深、更广了。”李佳军说。
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后,李佳军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冬天比赛特别多,一个月出差十几次。”李佳军回忆说,有一年大年初二,他们一行人在张家口出差,饭店都闭门过节了,他们就买了泡面,蹲在火车站门前吃。
2021年7月,冬奥备战的弦进一步拉紧,李佳军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管理中心训练二部的负责人,为多支备战冬奥会的国字号队伍保驾护航。拥有谷爱凌的自由式滑雪队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0月,作为北京冬奥会首棒火炬手,他高擎“飞扬”,接圣火从希腊来中国。
这么多角色里,哪一个才是李佳军心中的“主角”?
“运动员也好,教练也好,接触的都是我熟悉的运动,工作也比较单纯。”李佳军接着说,“但现在,我做竞赛和大众冰雪运动推广,接触面宽,挑战性强,收获也更大。”
“你担心被超越吗?”
在奥运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大概是每一位运动员的最高梦想。
年少时的李佳军,朝着这个最高梦想稳步进发。
1996年世界杯,他夺得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首个世界冠军,1999年又加冕世锦赛全能冠军。再斩获一枚冬奥金牌,就能实现“大满贯”。
李佳军曾离这个目标如此之近,却因“刀尖之差”,咫尺天涯。
1998年长野冬奥会,带伤出战的李佳军一路领先,冲刺的最后时刻,身后的韩国选手金东圣率先伸刀,李佳军以0.053秒的极微弱差距,与金牌擦肩而过。
与田径比赛的规则不同,短道速滑比赛的排名,看的是冰刀触线的先后。
如今的李佳军,已经跳出运动员的身份,从训练体系、技术科研的角度看待当时挡住他高光时刻的“刀尖之差”。
“韩国的伸刀冲刺技术很超前,至今仍在沿用。”李佳军说,“韩国在短道速滑项目中一直保持相当的竞争力,这和人才选拔与培养、训练体系的科学性等分不开,值得我们学习。”
冰上项目运动员,总被称为“刀锋战士”。速度滑冰更是公认的不借助机械情况下人类能达到最快速度的项目,其速度可达每秒20多米。
而这项比赛的精彩与残酷之处,正在于片刻之间、毫厘之处的超越或折戟。“精神稍有不集中,或者某一瞬间的机会没有把握住,很可能就会输掉比赛。”李佳军拿开车类比,车速达到六七十公里时,突发意外状况很难及时反应,刹车或转向都不好控制。
直到2018年,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首个冬奥冠军,才由武大靖捧回。中国的短道速滑项目,又多了一面旗帜。
或许每一面“旗帜”,都会被问到类似的问题:“你担心被超越吗?”
“我被超越是好事啊!说明中国运动员的水平在提高。如果巅峰一直停留在过去,我心里才着急难受呢!”李佳军说,“我没拿过冬奥冠军,如果我的徒弟或者我选拔出的运动员夺冠了,我的梦不就圆了吗?”
“冰雪热会是一阵风吗?”
李佳军还记得,小时候学滑冰时,整个吉林省只有长春有一个标准冰场。冰场24小时运转,冰球、花滑、短道速滑等队伍都在这里训练,一支队伍一次大概分得2小时训练时间,前半小时还得处理冰面。
作为还没有实战成绩的小运动员,李佳军常常凌晨两三点才有机会上冰。
2020年,全国运营的雪场已有803个,室内冰场也已达654块,冰雪运动早已走出山海关、跨过长江,连南方地区都有越来越庞大的粉丝群体。
但冰雪运动的普及,非一日之功。李佳军举了个例子,在国内的选拔赛中,他曾多次遇到选手装备不规范、不合格的情况。比如,参加短道速滑的选手,脚上的冰刀却是花样刀、冰球刀;再比如,比赛要求穿分体服装,选手却带着连体衣来了。
“比赛规则中对服装的要求很严格,一来保证公平,二来也是根据项目特点保护运动员。但是,南方开展冬季项目的时间短,很多人对这些还不了解。”李佳军解释比赛规则中的“弯弯绕绕”。
“冰刀和菜刀不一样,底下是一个平面。”
“冰刀具有弧度,由螺丝固定,哪怕有一根头发丝般的位移,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
“雪车与赛道接触的雪板,温度升高时速度更快,为保证公平,赛前要检查雪板温度。”
……
李佳军在不同场合,都会习惯性地做起冰雪运动科普。
无疑,北京冬奥会是冰雪运动产业在中国得以快速发展的东风。但冬奥之后,这股风会不会也过去了呢?
李佳军把目光瞄准“冰雪进校园”和体教融合。“少年强中国强,冰雪运动也契合孩子们的天性。只有更多接触和尝试冰雪运动,才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上冰雪运动,他们才有更多的选择。”李佳军说。
在少儿时期接触冰雪运动,也能在体能、协调性和意志、荣誉感等方面打下好的基础。
“更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冰场、雪场的基础设施就会不断提高,整个产业也就有了源头活水,冬奥带起的东风就能延续下去。”李佳军憧憬之余,语气欣慰,“短道速滑等冰雪运动在我国发展的每一个大的节点,我基本都‘在场’,亲眼看着它一步步壮大。”
这样的冰雪人,这样的冰雪运动,你爱了吗?(记者王若辰、王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