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2月9日电 题:持之以恒的坚守 难以割舍的深情——福建援宁群体的新春“山海情”
新华社记者
腊月二十八,宁夏六盘山下。厦门植物研究员郑国华走进一家小饭馆,点了份炒米饭“改善伙食”,迎来他在宁夏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郑国华在宁夏泾源县科技局查阅资料(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郑国华(右)在宁夏泾源县查看冬季植物生长情况(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除夕之夜,宁夏闽宁镇。泉州商人许上等在静悄悄的扶贫车间里摆起“年夜饭”。这是他第一次和老婆孩子在异乡的宁夏守岁。
大年初一,福建福州。福建第十二批援宁挂职干部、宁夏固原市政府副秘书长谢敏顾不上和亲朋好友欢聚,将年后固原干部赴闽考察的材料和流程反复修改。“宁夏”,第一次成为他春节假期的关键词。
被宁夏人亲切地唤作“援宁人”的他们,虽然来自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却把根一寸一寸深深扎进了祖国大西北。
壬寅虎年春节,新华社记者与几位“援宁人”共同度过,感受着他们澎湃的“主人翁”精神和为东西部协同发展奉献的火热干劲。
“爱拼才会赢”——身在坚守、心在坚守、事业在坚守
“爱拼才会赢!”在宁夏,这句闽南语俗语人气之高,令人出乎意料。
武夷山连着六盘山,闽江水连着黄河水。1996年,在党中央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
如今,闽宁协作的“山海情”已经持续了26年。26年来,福建累计派出12批200多名援宁干部到宁夏挂职,更有数千名教师、医生和科技工作者接力帮扶,助推宁夏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福建第十二批援宁挂职干部领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固原副市长陈论生,是援宁干部中的一名新兵。2021年7月刚到宁夏履新的他,被当地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深深震撼:“以前总听西海固‘苦瘠甲天下’,没想到宁夏脱贫攻坚这一战打得这么漂亮。”深感振奋的同时,陈论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他半年来在塞上大地和闽宁两地来回奔走。
从福建沿海到海拔2000多米的六盘山,干燥、寒冷让他犯了足足4个月皮肤病不见好转。为求缓解,他利用春节假期暂回福建。但是回到福建后,陈论生却仍然过着忙碌的“宁夏时间”——大年二十八考察福建肉牛产业公司,洽谈到宁夏招商引资;大年二十九和固原的同事们开“云会议”,商讨两地干部交流事宜;春节期间,他深入福州街头的宁夏扶贫特产门店,了解宁夏消费扶贫产品的销售情况……
“大家既要尽快熟悉情况,用最快时间渡过气候关、饮食关、语言关,主动融入当地干部群众,还要迅速进入角色,把年度协议中的项目推进、专技人员互派、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都尽快熟悉并加以推动。”陈论生念叨最多的一句“时不我待”,道出了“援宁人”的那份坚守。
“今年国庆假期论生领队去了闽宁镇调研,我还从固原开车到石嘴山参加了林占熺教授的菌草会议。春节假期,我们虽然回福建休整,但心中无法将宁夏的工作放下片刻。”谢敏告诉记者。
“在福州上大学的女儿放寒假问我,今年过年是回泉州还是回银川。我说‘回银川!’”
这是闽籍企业家、闽宁镇扶贫车间富贵兰制衣厂负责人许上等的春节心声。在宁夏打拼10年的他,已经和扶贫车间300多名员工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
许上等在宁夏闽宁镇扶贫车间富贵兰制衣厂进行安全巡查(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虎年春节前夕,许上等思乡心切,但担心一旦返乡途中遇到疫情,将影响工厂节后复工,索性将家人都召集起来齐聚“第二故乡”闽宁镇。
许上等在宁夏闽宁镇扶贫车间富贵兰制衣厂食堂为家人准备年夜饭(1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1月31日除夕之夜,许上等亲自下厨,在厂房餐厅的灶上为老婆孩子做了一顿年夜饭。餐桌上福建海鲜和宁夏羊肉碰撞出的“闽宁味道”让许上等感慨不已:“我们一家人已经把宁夏当作了家乡!”
“被需要的幸福”——助力脱贫梦、致富梦、乡村振兴梦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的不懈实践,凝聚了宝贵的脱贫攻坚精神,更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彰显。
一波又一波“援宁人”用爱拼敢赢的劲头,从年头坚守到年尾,誓让更多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早日“团圆”。
作为一名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的研究人员,郑国华原本认为来到西北腹地会没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可当他真正踏进六盘山的沟沟坎坎,才认识到肩上的沉重担子。
“六盘山麓的泾源县,前些年发展苗木产业势头过猛。当地农民只看到了苗木的绿化价值,药用价值的开发几乎为零。”郑国华发现泾源的卫矛等苗木抗癌药用价值被白白浪费,立即向福建原单位申报了“六盘山卫矛科植物活性物质的筛选”科研项目。
2021年10月,郑国华作为福建省厦门市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的副研究员,在闽宁协作机制下北上宁夏,在宁夏泾源县科技局挂职。在宁夏的第一个春节,他选择了就地过年、坚守岗位。
春节期间,空荡荡的办公楼里,郑国华把自己“埋”在一摞又一摞的资料中。同事们几次邀请他到家里吃个团圆饭,他都挤不出时间。“挂职时间有限,泾源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为后续药用植物的产业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上报援宁科技人才需求时,我们专门针对泾源县苗木产业面临的困境向福建方面提出人才需求。厦门市科技局选派的人员非常对路,期待他们用所学所长为苗木种植户找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泾源县科技局局长冶宝平说。
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心中沉甸甸的责任感,是“援宁人”心系西部的最大动力。
春节假期前一天,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城已经张灯结彩,年味十足。而此时的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内,闽商郑开煌的农用薄膜生产线仍然机器声隆隆。
今年已是郑开煌在扶贫产业园度过的第三个春节。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毫无准备的他在车间沙发上睡了一个多月,顿顿吃方便面。自己与父母多年山海相隔,郑开煌让二十多个西海固打工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梦。
郑开煌(右)在位于宁夏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的农用薄膜生产线查看产品质量(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工人明天就放假,但我春节期间还要忙活备料、安排运输车辆的事情。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隆德县几十万亩的玉米、土豆和冷凉蔬菜都等着我的地膜呢。”郑开煌说。
郑开煌在位于宁夏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的农用薄膜生产线查看产品质量(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会觉得自己被需要,也觉得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此前从未来过宁夏的谢敏,因闽宁协作机制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西海固地区的山大沟深,也见证了祖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在助推宁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把福建先行先试的一些做法带到宁夏,同时可以调动福建方面的资源,一起助力宁夏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谢敏说。
“开启新征程上的山海情”——使命在变、形势在变、情谊永不变
2020年11月,随着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出列,宁夏中南部九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然而,闽宁协作并未因贫困的终结而结束。
2021年4月,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银川召开,会议强调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
对闽宁协作来说,新形势下,变化的是使命,不变的是跨越山海共同发展的深情。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要巩固,更要不断上台阶。”许上等如今逢人就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他的新年目标是,让更多员工开着小汽车来工厂上班。
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闽宁协作路径正在优化。
如今已有近6700家福建企业(商户)扎根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这里从业,闽宁产业协作成为宁夏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今年1月,宁夏在福建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重大能源项目——哈纳斯莆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核准建设,标志着闽宁协作开始由单向投资转为双向互助……
“脱贫攻坚期间,闽宁协作侧重对口帮扶,更多的是福建从资金、人才到理念来帮助宁夏,目的是摆脱贫困、实现同步小康。在新发展阶段,闽宁协作侧重区域协作,从点对点的对口帮扶向全地域、多领域、深层次合作转变,目的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与共同富裕。”陈论生说。
“而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两地干部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不变,福建宁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初心不变。”他说。
越来越多宁夏人感慨,“闽宁协作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宁夏干部群众头脑变活了、步子敢迈了、本领变强了;而福建援宁工作队成员则把心留在了宁夏,他们有的人甚至多次援宁,在不间断的坚守中续写着东西部协作新篇章。
曾两次到宁夏挂职的福建漳州干部张延能,早已把宁夏视为第二故乡。已经结束挂职任期回到福建的他信念笃定:“我将继续当好宁夏优质扶贫产品的‘宣传员’和对接福建与宁夏产业发展的‘服务员’,为促进两地协做贡献力量。”
“闽宁协作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一定要把它接好,跑好,不负新时代,不辱新使命。”2月8日第十二批援宁挂职干部工作队在福州开碰头会时,陈论生这样鼓励即将返宁的队员们。(记者王磊、李钧德、孙奕、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