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2/ 11 16:01:55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丨撂荒地长出“万元田”

字体:

  新华社广州2月11日电 题:撂荒地长出“万元田”

  新华社记者周科、孙飞

  “这样的西瓜红甘薯品种,村里最多的亩产可以达到6000多斤,一块八毛钱一斤,一亩地收入过万元。”陈遂站在田间地头,难掩一脸的喜悦。

  正月初九,乍暖还寒。记者在粤东沿海的陆丰市看到,成熟的甘薯、萝卜到了收获的季节,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

  在陆丰市碣石镇滴水村,村民陈遂告诉记者,除了耕地产量喜人外,他家还有一些零碎的田地参与了土地流转获得分红收入,加上自己还在合作社工作挣钱,“一年下来四五万元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2月9日,在陆丰市碣石镇滴水村,农民在田里收甘薯。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然而,几年前的滴水村土地上可没有这么热闹。全村约5000亩耕地,曾一度有2000亩地撂荒。

  对于整个陆丰市来说,情况也很严重。全市有60多万亩耕地,自然禀赋优越,但近年来不少耕地撂了荒。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撂荒地复耕,如推进撂荒地流转、促进规模产业经营,成立市撂荒复耕服务队、推动农田水利修复,鼓励农业经营新型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等。”陆丰市委书记陈德忠说。

  碣石镇戴厝村党支部书记戴俊躬介绍,过去不少碎片化的土地撂荒,加上水利设施缺乏,只能看天吃饭。“在乡村振兴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村里修建管道、引入外围约1公里的河水灌溉,撂荒的沙地复耕成为肥沃的田野。”

  2月9日,陆丰市碣石镇戴厝村村民戴胜友在田里收获甘薯。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位于碣石湾畔的陆丰甘薯产业园,几年前还是一块沙土地,只有附近村民零散种植甘薯、萝卜,由于模式落后产量较低。

  如今,依靠科技创新,通过采用脱毒种苗种植、土壤综合治理等,甘薯的产量大大提高,产业园建成规模化甘薯种植基地近10万亩,实现综合年产值约12亿元。

  甘薯种植大户陈少区说,自己原先在一家化肥厂上班,怀揣振兴乡村的愿望一口气承包了400多亩土地,复耕撂荒地超百亩。“但是徒有一身力气还不行,这得靠技术。”

  多年来,陈少区的承包地上,甘薯亩产从未超过3000斤。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帮助下,陈少区科学施肥改良了土壤,将以前“斜插”的插苗方式改为“平插”,并使用了无人机农药播撒方法,如今鹦哥红、西瓜红等甘薯品种亩产在6000斤左右。

  此外,陆丰还通过拓宽联农带农机制,成立甘薯产业协会,健全冷库产业链条,形成了品牌,壮大了规模。如今,收甘薯的人多了,村民收入稳定了,大家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

  2月9日,在陆丰市碣石镇滴水村,刚收获的甘薯装满纸箱等待运输。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一年来,陆丰撂荒耕地减少约4.6万亩。正月初八,当地继续开展攻坚消灭撂荒耕地、巩固复耕成果“大会战”,目标是2022年底再减少2万多亩撂荒地。

  地还是那块地,更多“有生命力的地”回来了。“鹦哥红甘薯贵的时候卖2.7元一斤,西瓜红甘薯还卖到了北京。”陈少区说,甘薯产量高了,一年灵活用工达80人。

  “我空闲的时候就过来做点零工,一年累计有三四个月时间,工钱一天140块,几个月下来就是1万多块钱。”附近的陆丰市上英镇墙广村村民周梅惠笑着说,这也是留守在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纠错】 【责任编辑:薛涛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835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