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5日电 题:内蒙古棋盘井区域:违法取水用水售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靖、恩浩
大量地下水资源遭违法取用和买卖,政府多年未纳入统计和管理……日前,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区域水资源管理长期宽松软,违法取水用水问题突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水生态状况堪忧。
地下水量成“糊涂账”,水资源遭违法取用和买卖
“新华视点”记者日前跟随督察组督察了解到,近些年,棋盘井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是内蒙古33个地下水超采区之一,也是鄂尔多斯8个超采区中问题最突出的超采区。
据了解,棋盘井超采区历年上报地下水开采量均不高于自治区下达的年度可采量512万立方米,但经督察核实,实际开采量远大于上报开采量和许可开采量。
地方上报自治区的2021年度超采区内地下水取水量为398万立方米,督察进驻后,地方再次核定实际取水量猛增到995万立方米,是原上报量的2.5倍。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棋盘井区域大量的水资源遭违法取用和买卖,政府部门多年未纳入统计和管理。
2018年至今,当地的红缨焦化公司未按取水许可证规定取用中水,却通过暗地里交易,违法购买地下水超过200万立方米。仅2021年,违法买水就达40万立方米。通过违法购买和取用地下水,红缨焦化公司用水成本比合法渠道减少了一半多。
像这样违法取用、违法买卖地下水的企业,在棋盘井区域还有不少,涉及的水资源量及偷逃的水资源税巨大。棋盘井区域有9家混凝土搅拌企业年总用水量为3万至4万吨,均没有合法取水手续,生产用水全部私自外购地下水。
2022年3月31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混凝土搅拌企业没有合法取水手续,生产用水全部私自外购地下水。督察组供图
记者调查发现,2020年以来,自治区有关部门多次指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违法取水用水问题,但鄂托克旗有关部门没有加强监管,而是以补办手续替代整改,辖区违法取用水数量大、问题突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反而愈演愈烈。
鄂尔多斯市水利局的一位干部说,违法取用和买卖地下水,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剧了棋盘井超采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超采区治理“雷声大雨点小”,监管为企业开发资源“让道”
违法取用和买卖地下水暴露出棋盘井超采区治理缺位问题,以及长期以来不重视保水、节水、管水的深层次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多年来,鄂托克旗超采区治理“雷声大雨点小”,近两年因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被自治区有关部门红牌警告6次。由于工作敷衍,监管缺位,导致棋盘井区域水资源遭到浪费、水生态恶化。
记者了解到,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后,自治区整改方案要求对地下水超采区实行“水量、水位”双控制。鄂托克旗按要求制定了棋盘井超采区治理方案。
截至此次督察时,治理方案明确的多项节水措施未落实,地下水取水底数不清,瞒采盗采现象多发。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棋盘井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超过20米,是全自治区水位下降最严重的超采区。
棋盘井区域水生态状况堪忧,折射出当地重发展、轻保护,忽视生态环境风险隐患。
乌珠林沟发源于鄂托克旗,是汇入黄河的季节性河流。2017年12月,由于一宗采矿权范围与河道重叠,鄂托克旗有关部门不顾生态影响,以行洪为由更改乌珠林沟河道走向,为企业开发资源“让道”。
2021年4月,鄂托克旗不顾乌珠林沟下游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未经科学评估、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同意企业在乌珠林沟河岸建设16.5万立方米蓄水池用于截取水资源,目前已基本建成。
2022年3月31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乌珠林沟河岸未批先建截水蓄水池。督察组供图
严打违法取水用水售水,加强水资源利用全流程监管
督察组认为,长期以来,鄂托克旗不重视水资源管理和集约利用,工作敷衍,监管缺位,导致棋盘井地区水资源浪费、水生态恶化。鄂尔多斯市有关部门监督执法宽松软,违规取水用水售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专家表示,地下水超采区和水生态脆弱地区,亟需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取水用水售水问题。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表示,地方要摸清地下水底数,彻底、持续、全面统计地下水年取水量,进行充分管理、高效利用。“要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用强有力的资源约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鄂尔多斯市水利局水资源科科长奇凤等基层干部认为,必须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狠抓监管,实现企业取用水必审批,用排水必计量,排水必利用。推动取水企业在地下水管道源头安装电子计量表和在线监控系统,随时掌握地下水流量。
此外,严管水务公司办理取水申请,禁止大规模接收不明来路水源,并在入水口、出水口安装计量设施。对于已开采、必须开采的地下水资源,政府应建立水资源配置和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和通过经济手段倒逼源头节水。
鄂托克旗水利局副局长郝占全建议,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重罚违法取水、用水、售水、收水行为,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使企业养成依法取用水自觉性。要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改造,降低水消耗,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