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2 05/ 31 00:15:45
来源: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字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陈俊、孟含琪、温竞华

  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多位科技工作者,倾听他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故事。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研究课题、论证项目、走访企业……作为热能工程领域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建民一直致力于以科学力量改善生态环境。

  回忆起八九年前的日子,高建民记忆犹新:一到秋冬,很多北方城市面临“保供暖”与“治雾霾”双重考验,空气质量数据爆表,人们戴上防雾霾口罩……“燃煤污染排放量大的一个根源在于,用于集中供热的数万台大容量锅炉还没有实现清洁供暖。”

  改进大容量锅炉需要解决层状燃烧,当时其详细原理和工艺改造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他和团队成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无数个通宵达旦,他和司炉工人在厂房烧锅炉、做试验。

  多年摸爬滚打,团队实现了源头控制氮氧化物,支撑了多项国家环保标准制定。

  高建民(左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新华社记者杨思琪摄)

  “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时刻秉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高建民说。

  如今,他所在的团队已在学校牵头成立双碳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优化调整能源结构贡献力量。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浙江舟山鱼山岛曾经是一座发展滞缓的偏远小岛,近千常住人口靠柴油机发电,每天只能保证5个多小时供电。

  转变发生在2019年前后,跨海输电联网工程陆续投运,源源不断的电力从大陆电网输送到悬水小岛。在海岛距离大陆17千米的海底,铺设了世界首条500千伏交联聚乙烯绝缘交流海底电缆。

  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则威是这条超高压海缆的技术负责人。在决定接受超高压电缆任务前,他的团队已相继攻克了110千伏、220千伏电缆的自主研发制造。但超高压海缆是行业公认的技术难题,更是众多国内外企业努力抢占的技术制高点。

  周则威在生产线厂房内工作。(受访者供图)

  研发期间,为了掌握超高压海缆的“软接头”技术,周则威领导的团队经过上百次测试,不断总结复盘,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昼夜不停,在生产线上对样缆进行仿真测试,在力学方面进行反复演算,最终获得成功。

  “我清楚地记得,在两年前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这就是我的目标。”周则威说。如今,他带领团队继续向深海超大长度电缆等技术难题发起攻关。

  让科研新秀不断传承

  1997年,在浙江读硕士的颜昌翔慕名来到长春。他常听周围的人说起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家骐博学多识,科研能力强,对学生总是倾囊相授,他想通过这次机会,争取报考王家骐的博士研究生。

  颜昌翔永远难忘被王家骐收到门下时激动的心情。从考上博士到现在已有20余年,颜昌翔如今已成长为“天宫一号”“中国空间站”等重大项目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他说:“每一步成长背后,离不开老师严格要求,少不了他的倾心栽培。”

  刚读博时,颜昌翔请缨加入项目队伍,开展实践动手操作,却被王家骐以“打好理论基础”为由拒绝了。“后来我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经过前期扎实的理论学习,我对各项试验的理解更清晰,上手操作试验也更容易。”颜昌翔说。

  很长一段时间,王家骐是研究所的所长,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光学相机主任设计师。无论工作多繁忙,他都把每天早上的一段时间留给学生,共同讨论课题方向、修改论文。哪怕王家骐成为院士,师生间依然保留这样的习惯。

  2005年,王家骐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便不再担任课题组长,而是让年轻人担任。“我现在给我的学生打工。”王家骐笑着说。如今,82岁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参与团队项目讨论,为学生指导论文,前往实验室观察试验进展……

  王家骐曾说:“作为一名院士,更应该担负起培养年轻人、甘为人梯的重任。”“育新人”,是他一生都在努力的目标,从不曾懈怠。

  王家骐(右一)为颜昌翔(右二)和技术团队进行课题指导。(受访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希望广大院士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

  如今,颜昌翔也已经带过50多个研究生。他说,希望接过老师的担子,在“育新人”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让更多年轻人和学生发光发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作出更多创新、更大贡献。

【纠错】 【责任编辑:钱中兵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572112869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