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6/ 14 19:32:00
来源:新华网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稿丨多元文化交融 香江亦是故乡

字体:

  新华社香港6月14日电 题:多元文化交融 香江亦是故乡

  新华社记者陆芸

  行走在香港尖沙咀,世界各地的美食令人应接不暇:西班牙海鲜、泰国咖喱、越南河粉……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元,是这个国际化都市的鲜明注脚。

  在香港,居住着超过60万非华裔群体。跨国商人、外籍佣工、新一代移民……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青春活力和全球视野。回归以来,香港愈加国际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扎根安家。

  以勤劳融入社会

  巴基斯坦小伙杜森美在主持公益团体“民族共融关爱中心”的主题活动(2021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发

  行山、远足、做义工,在香港生活了20余年,巴基斯坦小伙杜森美已经养成了许多“港式”生活习惯。

  杜森美幼年随父亲来港。在学校里,他遇到了许多少数族裔孩子面临的共同困难:语言不通。

  幸运的是,一个服务少数族裔的社会组织主动为杜森美提供了帮助。“从那时起,我就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像他们帮助我一样,去帮助其他人。”杜森美说。

  如今,22岁的杜森美说着一口流利的粤语和英语,与内地朋友的交流又让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普通话。语言的优势帮助他成为公益团体“民族共融关爱中心”的一名项目主管。在这里,杜森美辅导少数族裔孩子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帮助他们更好融入香港社会。

  杜森美祖孙三代都在香港工作和生活。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杜森美的爷爷就从巴基斯坦来到香港从事物流工作,父亲也在物流行业摸爬滚打几十载。

  杜森美说,爷爷和父亲经常教育他,无论是怎样的工作,勤劳都是在香港立足的根本。在香港,许多少数族裔人士与杜森美一样,几代人在港扎根,以香港为家。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非华裔人口占香港总人口的8.4%,比2016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其中大多是南亚和东南亚裔人士。

  为了帮助这些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特区政府与社会团体一起,在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等领域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支援,让他们享有平等机会。

  暖心带来归属感

  菲律宾人马里茨·马塔24岁来到香港,从事家政服务已有25年。这些年来,她先后服务了5任雇主,用攒下的钱在菲律宾买了房,供养着远方的家人。“我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全家,这让我非常自豪。”马塔说。

  几年前,马塔的丈夫查出癌症,失去了工作能力。马塔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得知马塔的情况后,她的中国雇主提前为她支付了长期服务金,还关切地问她是否需要回家看看。这些举动让马塔很感动,但为了给予家人更多实际的支持,她选择留下。

  今年6月,马塔迎来了自己49岁的生日。像往年一样,马塔的雇主买了蛋糕,一家人为她庆生。

  多了些温暖,便少了些乡愁。马塔说,香港有着属于她的许多美好记忆。在这里,她逛过海洋公园,和同胞一起在公园唱歌跳舞,享受过属于她的青春时光。

  如今,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这座充满机会的城市赚到足够多的钱,供丈夫治病康复,供儿子上大学。

  在香港,像马塔一样的外籍家庭佣工超过30万,占香港劳动人口的约十分之一。为保障这些外籍佣工的权益,特区政府不断完善劳工法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让他们在香港找到更多归属感。

  共创繁荣未来

  6月2日,来自尼日利亚的阿马科里·杰斐逊在香港尖沙咀的办公室与客户商谈订单。新华社记者 陆芸 摄

  说起香港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来自尼日利亚的阿马科里·杰斐逊毫不犹豫地说:安全。

  一身浅灰色西装、一副无框眼镜,64岁的杰斐逊坐在位于尖沙咀美丽都大厦的一间办公室里,和非洲客户洽谈着订单。

  “中国商品物美价廉,非洲的需求非常大。”杰斐逊说。他开办了一家物流公司,将中国商品运往非洲大陆。

  杰斐逊20年前来到香港,中非之间越来越多的贸易往来让他看到了商机。他的物流公司的业务从最开始只出口服装,渐渐扩展到鞋履、珠宝、手机等商品。

  在杰斐逊看来,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如果没有安全,香港经济发展无从谈起。”杰斐逊说。

  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社会秩序恢复,发展重回正轨。这为像杰斐逊一样的生意人提供了更加安全、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闲暇时,杰斐逊喜欢和朋友一起去兰桂坊喝点小酒,也会和本地人踢踢足球。他希望疫情过后可以组织一场足球赛,非洲朋友和本地朋友都能参加。

  在杰斐逊看来,香港就是他的家,他相信特区政府,他们为这个家尽心尽力。“我对新一届特区政府有很高的期待。”杰斐逊说。

  同杰斐逊一样,在香港经商几十载的丹麦商人彼得·斯坦也早已把香港当作第二个家。在他眼里,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背靠内地、面向世界,这也是香港的魅力之所在。

  “香港是拥有超过8000万人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好机会的地方。”斯坦说。

  7月1日,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香港大学中国制度研究中心总监阎小骏说,香港是东西文化荟萃之地,以多元文化场景著称。未来香港更加需要保持丰富多彩的文化特性,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当选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的李家超表示,5年后,希望香港成为一个大家都觉得有活力、有发展机会、有希望和关爱共融的社会。

【纠错】 【责任编辑:刘笑冬 】
新闻链接
  •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故事丨香港“桥王”说桥:这些年 那些桥
    在香港,可能没有人比刘正光更懂桥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助理工程师开始,刘正光从事桥梁建造业迄今已超过半个世纪。他担任过特区政府土木工程署署长,是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主理过香港多个世界级桥梁,也因此获得中国桥梁工程师最高奖项——茅以升桥梁工程特别奖,是大名鼎鼎的香港“桥王”。
    2022-06-12
  •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丨解码“香港特区”四字的含金量
    即将迎来25岁生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除了令人流连忘返的风光与文化,还有不少“独步天下”的优势:世界最自由经济体、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处于世界四大湾区中发展最快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均预期寿命世界第一的“长寿之乡”……
    2022-06-10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874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