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28日电(记者王圣志、翟濯、杨静)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内,一座高大的玉米雕塑引人注目,这里是玉米专家程相文工作的地方。程相文扎根基层60年,培育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浚单20,近期研发出优质新种永优988。
程相文在仰望鹤壁市农科院内的玉米雕塑(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近60年培育39个优质玉米品种
程相文1936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63年从中牟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他主动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来到当时条件艰苦的鹤壁市浚县农业局原种场,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
当时,适逢浚县遭遇洪水,程相文在浚县农业局报到的第二天就下乡救灾。“时至今日,我依然忘不了当时的场景。在村里,乡亲们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是大学生,能不能让地里多打粮食!’”程相文说。
玉米是浚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当时由于没有好种子,产量并不高,好年景每亩才收100斤。乡亲们殷切的眼神让程相文心疼,一个信念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一定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
北方一年只能种一次玉米,而在拥有丰富热带资源的海南则可以种两次。为选育出一粒好种子,1964年,程相文踏上了到海南育种的旅程,从每年9月到次年5月,58年来他南下的脚步从未间断。
他还记得当年初到海南的行程——公共汽车、火车、轮渡、步行,他先后转乘7次,奔波了14天。一袋50多斤的玉米种子是他最金贵的行李,“吃点苦不怕,就怕种子育不出来,回去没办法向老百姓交代。”程相文说。
程相文(右一)在海南育种田传授玉米育种技术(资料照片,鹤壁市农科院提供)。
半个多世纪以来,程相文带领团队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00多项、培育出39个优质玉米品种,其中,浚单20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10年先后成为全国第二、第三大玉米种植品种。著名玉米专家戴景瑞、方智远评价称“浚单20为我国玉米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程相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纪录:2005年、2007年两次创造同面积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008年首创万亩核心区国内连片种植和全国夏玉米同面积最高产量两项纪录……
种业开拓者
程相文种了近60年的玉米,他家住北方,却在每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去往南方,甚至春节也在玉米地里度过。
在海南育种期间没有固定住所,程相文就和工作人员租住在村里的老乡家。试验田紧张,他们就在几个零散分布的试验田间奔波劳碌。遇到旱涝灾害,他带领大伙挑水抗旱、舀水排涝。种苗缺肥,他亲自挑粪给试验田施肥,一次不小心掉到半人多深的粪池里,险些没命。
“他穿得简单,吃得也简单,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儿,天黑了才回来。那时候条件很差,可他从没有怨言。”程相文当年的房东、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水南三村村民黄生忠说。
在海南的试验田里老鼠多,村民又有放养水牛的习惯,玉米一旦遭到水牛和老鼠的糟蹋,一年试验就会毁于一旦。为了保护玉米,程相文就在试验田里扎棚子,冒着被毒蛇、蚂蟥、蚊虫侵扰,睡在玉米地里。
程相文在室内考种(资料照片,鹤壁市农科院提供)。
程相文常说,干事情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在育种过程中,他对每粒种子都严格把关,每道程序都严格操作,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我们承担的15亩高产攻关试验田,75000株玉米,他要求没有一棵缺株、没有一棵弱株、没有一棵虫株。在播种时,他坚持划线作业,保证行距、株距均等。”鹤壁市农科院海南繁育基地管理处主任鹿红卫说。
“三不”坚守
2016年,年满八十岁的程相文办理了退休手续。在鹤壁市的极力挽留下,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鹤壁市农科院成立了程相文玉米工作室,继续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田间耕耘。
程相文说,“我所留恋的是我毕生钟爱的玉米育种事业,我要继续用我的一点余力,为国家做点贡献。”
6月1日,程相文在鹤壁市农科院实验室内与科研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程相文有个“三不主义”准则:不考虑地位、不考虑待遇、不考虑名誉。
为了节省开支,他专门买了一台缝纫机,自己缝制玉米授粉用的袋子;他衬衣的袖口起球了,领口也破了,他补补又穿。
程相文也很大方。他主持选育的浚单品种转让费高达3000多万元,按照国家规定,程相文累计应得提成奖金数百万元。但他分文未取,全部用在了单位的科研、条件改善和公共事业上。
程相文坦言,自己把一辈子都献给了玉米,对家人却亏欠太多。1993年秋天,在收获玉米种的节骨眼上,他的弟弟捎来了一封信:“母亲瘫痪了,她很想你,回来吧!”程相文心头像针扎般疼痛。然而,参加国家级试验的三四个玉米品种急等着验收和鉴定,最终他还是把母亲病重的电报压在了枕头底下。
2006年妻子去世时,他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种子基地,返回鹤壁后,一起出差的同事才告诉他老伴去世的消息。他顿时一言不发,许久才说道:“我到玉米地看看。”在一片试验田里,他摸着一根玉米,反复念叨着:“我对不起你啊,对不起你!”
“程相文同志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敬业奉献,值得我们学习。”鹤壁市农科院党组书记张文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