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12/ 23 07:48: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筑牢“三道防线” 共创食品安全新格局——厦门食品安全治理观察

字体:

  近日,经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厦门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记者在厦门采访发现,自2001年福建省政府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以来,厦门市已连续21年将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近年来,厦门进一步筑牢食品安全“三道防线”,不断探索构建供厦食品标准体系与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并提升社会共治参与度,联合多方力量着力破解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难题。

  科学制标:源头延伸治理“餐桌污染”

  厦门是食品输入型和消费型城市,85%以上食用农产品和食品来自外地,食源性污染风险大。2020年开始,厦门逐步构建起地方特色的供厦食品团体标准体系,探索从源头上治理“餐桌污染”。

  在厦门市思明区磐基中心的元初超市,贴有“鹭品”标识的鲁西牛肉十分抢眼。“符合供厦食品标准的产品通过评定,会被授予‘鹭品’称号。”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星说,“供厦食品标准推动我们进行全链条升级,在选取供货商和物流方面更严格。”

  在厦门,目前已有35家企业312种产品通过评定、贴标上市,其中大米、食用油、肉等民生大宗食品占83%,市民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均可轻松购买到“鹭品”。厦门市食安办常务副主任饶满华告诉记者,厦门鼓励外埠种养殖基地参与“鹭品”评定,加强科技帮扶与抽检监测力度。

  在厦门市海沧区的三都土笋冻旗舰店,市级非遗传承人陈伟旭每天早上9时会来到300平方米的无尘车间开始工作。“以前多是小作坊加工为主,规模小、卫生差。”陈伟旭说,“现在从采购、生产到配送都有严格标准,老百姓吃得放心,我们销路也打开了。”

  通过先行先试建立供厦食品标准体系,厦门有效补齐地方传统食品标准短板,如制定土笋冻、马蹄酥、手工面线等团体标准;并且填补新业态标准空白,如推出即食燕窝、预制菜产品的团体标准等。

  供厦食品标准不单是食品生产标准,还包括很多与监管需求密切衔接的管理规范。比如厦门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导则,弥补了全国普遍存在的管理标准空白。厦门市市场监管局食药协调处处长刘伟程说,农村地区是全国范围内食品安全工作难点,因集体聚餐面广而散、乡厨素质参差不齐、食材采购加工不规范等原因,蕴含较大风险。

  在集美区灌口镇,乡厨陈福良平均一年要参与上百场宴席。“农村红白喜事多,之前宾客吃坏肚子是常事。现在从饭菜到场地都有标准,政府还帮我们上了保险,大家聚得更放心了。”

  2017年以来,厦门共登记指导农村集体聚餐逾5000场次,有效保障就餐人员数十万人,未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中毒事件。

  智慧溯源:食品安全信息“防火墙”升级

  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永辉超市里,市民何女士在水果区前挑选杨桃,拿出手机扫描价格公示牌上的二维码。“这就像食品身份证一样,哪里来的,怎么来的,都一清二楚。”

  厦门近年来率先建立“一品一码”信息追溯体系,并逐步完善“电子溯源”“入市必登”“入厦通行码”三项机制创新,建成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统一平台。

  今年1月10日,上海通报一批俄罗斯进口冻北极甜虾问题。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依托该平台,调出涉事食品上下游信息,点对点现场核查,迅速掌握涉事食品在厦流通、经营情况。厦门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处长林丽琼说,之前至少需要一周的调查,现在约1小时就能完成。

  严谨高效的“电子溯源”得益于严格的前端审核。厦门首创“入市必登”机制,生产经营者需上传所需合格证明,经过专班审核才能获得“追溯凭证”后入市销售,从而在制度设计上杜绝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食品流入厦门。

  冷链食品一直是防疫“痛点”,作为全国十大口岸城市之一,厦门每年进口冷链食品约40万吨。厦门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厦门率先建立集中监管仓,全国首创针对进口冷链食品的“入厦通行码”机制,实现“一口申报”“一码通行”和“一网追溯”,最大限度阻断疫情“由物传人”途径。

  在厦门市市场检测预警中心,专班人员向记者演示“进口冷链食品申报平台”的申报审核、预约入仓、检测消毒等全流程管理。对通关手续齐全并取得“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消毒证明”的企业申请,会在24小时内进行赋码。

  截至12月上旬,厦门市已将约11.5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超过60.6万种食品纳入追溯系统,生产经营者累计备案台账超过4.7亿笔,追溯覆盖面超过90%。

  社会共治:激发食品安全监管“聚合力”

  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社会监督体系是重要内容。近年来,厦门积极推动“政府单一监管”向“社会多元共治”转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随着城市发展、工作节奏加快,很多“双职工”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餐食,部分学校供餐能力有限,由此催生了校外“小饭桌”的出现。起初全国都未对该类主体管理做出明确规定,校外托管机构长期以来处于监管“灰色地带”。“不能直接取缔,因为这是群众的需求;但单靠政府督查就如同打地鼠,不治本。”思明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卢嘉新说。

  自2017年起,厦门推动构建“政府、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五维共治”模式,通过“学校摸底、镇街备案、部门评级、社会公示”方式,结合市场机制倒逼“小饭桌”主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在思明区厦港街道,一家名为“优选托管”的“小饭桌”,每天中午都会迎来30多名学生前来用餐。“协管员检查很严格,最早厨卫没分离,直接要扣到B级。”“优选托管”老板张雪兰说,“经过监管部门引导和社区监督,整改后现在次次A级,续签率越来越高。”

  厦门每学期对全市逾1600家“小饭桌”进行评级,量化为ABCDE五个等级,A级占比已从2017年17%提升至目前的78%。

  厦门市食安办还推广“你点我检”“你挑毛病我付钱”等活动,加强社会执法,组建了“食安厦门志愿者”等多支民间队伍,为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平台,让监管和科普成果可感知。

  “我们把部分决定权交给市民,查谁、怎么查,市民说了算。”饶满华说,“民众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和监管部门站在同一边,谣言就没有市场。”

  厦门还以“食安卫士”为品牌,充分调动各界力量,成立“人大政协监督员”“镇街食安专职协管员队伍”“食品安全专家库”等多支社会共治队伍。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许国华说,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事多人少”的矛盾仍普遍存在。通过深化社会共治队伍建设,一是能够直接破解工作人手不足难题;二是通过丰富治理人员构成,有力推动一线监管多样化、柔性化、民主化;三是通过丰富社会共治专家库,针对性提升监管成效。

  “尤其是在食品重大决策、应急处置、监管机制创新、推动食品经济发展方面,专家弥补了食品监管人员在理论、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许国华说。

  今年11月,厦门市正式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为福建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第三方机构测评结果显示,2021年市民对厦门食品安全满意度为96.7%。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建立科学有力的长效机制,将食品安全保障融入厦门这座城市的基因,让食品安全聚民心、暖人心。”许国华说。(记者 康淼 洪雁)

【纠错】 【责任编辑:薛涛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922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