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局势趋稳“向东行”——2023年中东形势前瞻
新华社记者辛俭强
2023年,中东局势“总体缓和、局部震荡”的势头可能延续。域内国家关系虽存变数,但可望继续向好发展。同时,西方大国将加紧对中东施加影响,加快调整中东政策的步伐。
随着地区政治生态继续变化以及中阿关系持续升温,中东国家从“向东看”到“向东行”的步伐将加快。
域内关系继续向好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内部关系,阿拉伯国家同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关系,“亲穆斯林兄弟会阵营”与“反穆斯林兄弟会阵营”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缓和。因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引发的“卡塔尔断交危机”已告结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苏丹和摩洛哥四个阿拉伯国家相继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伊朗之间关系明显缓和,特别是沙特和伊朗已举行多轮对话,寻求改善关系。科威特已将与伊朗的关系恢复到大使级。
图为2022年6月22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右)在安卡拉迎接到访的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新华社发(穆斯塔法·卡亚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学者唐志超认为,中东缓和气氛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域内国家主动塑造议程的结果,这比过去西方大国主导下的“脆弱和平”多了更多内生性动力,也更具可持续性。
2023年,中东国家继续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势头大有希望,但也不乏隐忧。土耳其会否不再对叙利亚进行跨境袭击、内塔尼亚胡领导的以色列右翼政府上台后巴以矛盾会否激化、叙利亚何时重返“阿拉伯大家庭”、恢复履行伊朗核协议谈判能否取得突破等都将对中东局势产生较大影响。
大国加紧争夺中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认为,在大国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域外大国在中东正加快政策调整步伐,以策应其全球战略。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等国对中东的关注度都在上升。
王林聪指出,现阶段美国推行的大国竞争战略重心在亚太和欧洲,但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美国重新评估中东地区的战略价值,并加大在中东地区的布局。埃及开罗大学政治学教授阿里丁·希拉勒认为,2023年,美国的中东政策将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遏制俄罗斯和中国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二是继续加强同中东传统盟友的战略伙伴关系;三是继续遏制伊朗,使伊朗政权更加脆弱。
图为2022年3月8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中)在美国休斯敦出席剑桥能源周会议并发表讲话,他重申当前世界没有能够替代俄罗斯石油出口份额的产能,呼吁不把能源政治化。新华社记者徐剑梅摄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俄罗斯也努力在中东地区实现突围。王林聪认为,俄在中东的着力点是加强与伊朗、土耳其的关系,调动积极力量破解美国对它的围堵。此外,俄还利用“欧佩克+”机制来加强其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以制衡美国。对欧洲国家来说,由于乌克兰危机引发能源供应紧张,他们当前尤其希望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
王林聪指出,这些域外大国在中东的博弈态势正从控制中东地区逐渐转向争取中东国家,以维护自身在中东的利益。中东将成为新一轮域外大国竞争的热点地区,但不是焦点地区。
“向东行”势必加速
2023年,中东国家从“向东看”到“向东行”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东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阿拉伯国家与中国深化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中阿关系持续升温。习近平主席于2022年12月7日至10日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已成为中阿关系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图为2022年12月7日,人们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办的中阿友好合作交流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田文林指出,美国等西方大国的中东政策的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而中国希望阿拉伯世界团结、强大,“不寻求势力范围,不培植代理人,不填补权力真空”的立场深得阿拉伯国家赞誉和认可。中国在中东事务中一直主持公正,按照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确立自己的政策和立场。
专家指出,中国开展真实亲诚的团结合作,汇聚发展中国家自强合力,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倡议在中东的吸引力正不断上升。“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中东国家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现实需求,已与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形成有效对接。可以预见,新的一年,中东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必将进一步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