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1/ 06 14:45:23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丨山乡老“腊味”里的新“年味”

字体:

  新华社重庆1月6日电  题:山乡老“腊味”里的新“年味”

  新华社记者周思宇、蒋彪、陶冶

  寒冬岁末,正值农闲,重庆市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却一片繁忙:炕房上方整齐悬挂着熏制数月的腊肉,色泽红亮、醇香扑鼻;工人把腊肉一排排取下,再清洗、晾干、包装、运输,城口人的年味就这样飘出了山乡。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腊肉销量迎来井喷式增长,需求比平时增加了六成,我们提前准备了300吨腊肉,还是供不应求。”炕房内,公司总经理赵友安一边清点腊肉,一边聊着“幸福的烦恼”。

  1月4日,在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第五代传承人赵友安在查看炕房内腊肉的熏制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是重庆最后“摘帽”的脱贫县之一,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拥有千年历史的城口老腊肉,以高山生态猪肉为原材料,凭借独特的香料腌制和青冈木炕制技艺,成为当地产业名片。

  “20世纪80年代初,我父亲在河边开酒坊,用酒糟喂猪,腌出的腊肉一炖就满屋飘香。但那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城口老腊肉鲜有人知。”赵友安回忆道,改革开放后,父亲卖起老腊肉,经过数十年经营,年产量从10多吨增长到500吨左右。

  后来,城口老腊肉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这一老“腊味”还通过产品分级、智能生产、电商销售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给消费者带来了新“年味”。

  2022年,城口县制定黑标、金标、绿标3个分级分类产品标准标识。最好的黑标腊肉选用的是海拔1200米条件下、散养10个月以上的本地猪,经90天以上慢火烘炕,风味口感俱佳。“制定产品分级标准,不仅让城口老腊肉生产趋于科学规范,更能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赵友安说。

  在重庆美缀美食品有限公司智能车间,工人用升降机将12米高处的腊肉放下来查看熏制情况,同时操作恒温恒湿系统,将炕房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另一边,老腊肉在工人手起刀落间变成均匀方块,随后列队走上自动包装流水线,不到5分钟,数十袋老腊肉便已完成装袋。

  “智能设备不仅让生产效率提高30%,成本下降5%,更保证了腊肉品质的稳定性。”该公司董事长王海明介绍,2022年公司产值超过5000万元,售出700多吨腊肉。春节前的销售旺季来临,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进行包装。

  1月4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坪坝镇新华村,工人在重庆美缀美食品有限公司的外包装车间利用自动打包机封装腊肉。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夜幕降临,大巴山寒意更甚,巴山物语电商超市的直播间里却一片火热:“有没有朋友喜欢我手上的排骨?”补光灯下,主播向观众展示着自家腊货。公司总经理谢华勤说,现在每天直播3场,最晚到凌晨一两点才停播,日均销售额已上万元。

  在其生产基地的炕房内,木架将3层老腊肉高高架起,地上青冈木燃得正盛。烟雾缭绕间,谢华勤仔细翻看底层的腊肉,笑着说:“再等10天,春节前的最后一批腊肉就可以下炕了。”

  1月4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巴山物语电商超市,主播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城口腊排骨。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一头连着大市场,一头连着小农户,老腊肉成为城口县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年销量达8000吨,年产值达8亿元。在生猪饲养大镇厚坪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维宪说,乡里有七八成村民从事腊肉产业,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1.7万元。

  厚坪乡红色村村民何宜香就开了一家腊肉作坊,2022年卖出1万多斤腊肉,毛收入50多万元。她说:“我家也曾是贫困户,通过卖腊肉,不仅自己脱了贫,更带动起10多户困难群众致富。”

  “我的新年愿望是让城口老腊肉走进千家万户,让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映着柴堆火光,何宜香脸上满是对未来的希冀。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926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