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1/ 27 16:58: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丨一条龙舞动大产业——重庆铜梁非遗龙舞传承发展观察

字体:

  新华社重庆1月27日电 题:一条龙舞动大产业——重庆铜梁非遗龙舞传承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周思宇、赵佳乐、蒋彪

  夜幕下,高亢激昂的音乐鸣奏不绝,一条火花四溅的金龙划破长空,赤膊上阵的舞龙队员举着龙盘旋飞腾。烧至1500摄氏度的火红铁水高高泼洒到空中,刹那间,万千流星坠落,犹如一树树金花在空中绽放。

  人声鼎沸的场地内,重庆铜梁龙艺术团副团长、铜梁龙舞非遗传承人蔡明灿站在台下观看弟子演出,不禁想起了几十年前自己与龙舞结缘的故事。

  “小时候过年,常在街头看到耍火龙,觉得很好玩,开始产生了兴趣。”蔡明灿说,高一时舞龙队教练到学校选拔好苗子,被选中后,自己第一次参加全国舞龙比赛就拿下第一名,从此30多年都和龙舞相伴。

  与师父的经历类似,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队长李婧同样从高中开始接触龙舞,24岁的她已有近10年舞龙功底。“大学毕业后,我经过层层选拔来到舞龙队,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

  一个龙头有3斤至5斤重,李婧刚开始舞龙头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反反复复练,手上磨起茧、打起泡。“克服了第一关,练‘站尖’的时候更难,要在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站到龙头舞者的肩上。”在师父的指导下,李婧苦练几个月“踩杆杆”,终于做出了标准动作。

  从队员转型到教练,如今蔡明灿的弟子多达上千人,遍布海内外。“国外也有不少人喜欢龙文化,我和美国明尼苏达州的30多个徒弟们建起交流群,一有时间就组织线上教学。”蔡明灿说。

  1月18日,重庆市铜梁区龙城天街广场上,演员们在表演铜梁火龙。新华社记者刘潺 摄

  “铜梁人和龙有着不解之缘。”重庆市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高晓涛介绍,铜梁龙灯龙舞起源于明代,因制作工艺宏大巧妙,龙舞表演粗犷豪迈而闻名。“这一传承了上千年的民俗,已成为铜梁人喜闻乐见的新年庆祝活动,可以说看过了龙舞才算过年。”

  据了解,2006年5月,铜梁龙舞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铜梁出台关于龙文化传承发展的系列政策,建立铜梁龙舞国家、省、区和镇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大力发展龙文化产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全区共组建成立舞龙队伍200多支,建有7个市级、35个区级传承教育基地。”高晓涛介绍,为了让中小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和热爱龙舞艺术,全区100多所中小学建有舞龙队,不少学校还开设了龙舞特色课堂,6万余名学生在学校就有了舞龙经历。

  一条龙舞动大产业,铜梁非遗龙舞正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在“铜梁火龙”之乡高楼镇,掌握舞龙技艺的群众达上千人,龙舞相关企业有8家。“龙舞促进了本地老百姓就业,每年为群众带来的务工纯收入2000万元左右。”高楼镇党委书记杨勇说。

  1月19日,在重庆市铜梁区太平镇坪漆村龙灯彩扎基地的乡村振兴车间内,几名村民正在制作铜梁龙灯。新华社记者刘潺 摄

  “电话都被打爆了,龙舞演出至少排到元宵节。”春节期间,重庆市正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洁接了不少单子,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派出9个演出团队,200余位演员前往赣州、常州、北京等地,为全国各地的观众带去红火年味。”李洁说。

  截至目前,铜梁全区从事龙舞培训和展演的团体和企业共有14家,常年从事龙舞展演的教练、导演和演员有500余人,产业队伍达2000人,年收入达5500余万元。高晓涛告诉记者,不少老百姓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从事龙灯彩扎,就近务工增收。

  “我们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同时使传承人实现增收,做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高晓涛表示,下一步铜梁将不断夯实龙文化发展载体,做强龙舞表演、龙灯彩扎、龙舞创意产业,持续打造龙文化旅游名城。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3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