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3/ 15 21:04: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丨直播嗨购防踩雷,这份避坑指南请收好

字体:

  新华社合肥3月15日电(记者吴慧珺)货不对板、 “催”你下单、剧本带货……部分直播带货出现的问题影响了直播电商的健康发展。业界人士和专家建议,要构建网络直播带货信用监管体系,对直播行业涉及的“人”“货”“场”要素等加强监管,促进直播带货等新消费业态健康发展。

  直播间嗨购防踩雷

  “我在某平台的一个直播间购买了一件199元的羊绒衫,主播称含羊绒量有95%,因为是源头供货省去中间环节,所以价格优惠,到货后发现羊绒含量根本没有95%,摸上去还扎手。”合肥市民郑莉告诉记者,看主播试穿觉得衣服不错,没想到拿到货差别这么大。

  郑莉的经历并非个案。“之前在某平台的直播间刷到一款减肥咖啡,直播间标语写着“减肥咖啡‘一包瘦十斤’的宣传标语。”杭州市民汪女士经不过诱惑下单了,收到货后发现只是普通的黑咖啡,“但因为包装已经打开,商家拒绝退款,只能自认损失。”

  记者观看直播带货发现,不少直播间会利用“倒计时5秒下架”“最后几单”等话术“催”消费者下单,但实际上漫长的“5秒”过后,产品链接依然可以打开购买。“刚开始自己还傻傻的赶紧下单,后来发现货不仅没有下架,价格反而还跌了!”合肥市民赵阳说。

  为吸引消费者驻足直播间,一些带货主播还会以“特价福利产品”来吸引粉丝,增加直播间实时人气。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发现,部分直播间涉嫌上架虚假福利产品问题。某平台一直播间的一款洗衣机福利价为99元,开售前页面销售数量为0,在接下来的40分钟内,该洗衣机几次上架均显示售空,可页面销售数量依然为0。另一直播间的部分福利产品则只展示“即将开抢”,展示后立即下架。有的福利产品则一直是待开售状态,等下一款产品上架开抢,该福利产品链接就消失了,消费者根本没有机会抢购。

  部分直播带货“失范”遭诟病

  与传统电商相比,直播带货让购物的娱乐性和互动性更强,但直播带货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饥饿营销让你“掏”腰包。“还剩5单,最后5单下架”“马上恢复原价,后台改价”……记者注意到,这样的话术已经成为很多直播间的销售术语。但事实上,当一波库存商品抢购结束后,主播会以“想办法调库存”“没付款的后台踢单”等“途径”,将商品再次上架。有些直播间在一场直播中会对同一款商品反复多次上架,次次上架、次次库存不足,但却时时在售。

  ——剧本卖货带你入“戏”。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直播间内容有“剧本”,直播卖货有“剧情”。例如有主播以替粉丝砍价为由与品牌商“讨价还价”,双方几个回合较量的最终结果都是商家“挥泪”让步。有直播间会出现上错价格的“意外情况”,于是主播借题发挥,要求品牌方为自己的错误买单,降价并增加赠品。双方一番较量后,也是品牌方让步。

  ——涉嫌虚假宣传小心有“坑”。“我们抽样调查发现,网络直播带货产品中,有货不对板的情况存在,羽绒服产品不合格率接近五成。”安徽省消保委秘书处秘书长吴瑞卿说,直播带货投诉量增长趋势较快,有的问题已经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此外,一些直播间为了吸引消费者还虚构在线观看人数、捏造销售数据等。这样的虚假宣传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加强行业规范

  业界人士和专家建议,应规范直播电商行业,对直播行业涉及的“人”“货”“场”要素等加强监管,构建网络直播带货信用评价体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建议,建立健全直播行业的职业认证制度,制定统一的网络直播人员准入门槛,开展职业培训;实行职业准入注册制,实施主播持证上岗制。

  安徽省电子商务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刘家杰认为,需健全直播带货行业法律法规,规范直播平台的主体责任,督促行业协会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引导平台强化行业协会自律性监管。

  安徽省消保委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时要保持理性,切勿冲动消费;同时注意保存好相关购物凭证,遇到纠纷时通过合理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漫画设计:栾若卉 周畅

  新华社安徽分社 新华网安徽频道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43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