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6月13日电 题:文润山城气自华——解码山城重庆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李勇、张桂林、周文冲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
在重庆巴蜀小学,唱着这首童谣做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前活动之一。学校不远处是保存至今的明代城门通远门和城墙,孩子们的歌声萦绕门墙,连接古今。
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人文荟萃、底蕴厚重。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建城3000余年,孕育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移民文化等。
从南山上的重庆南岸区黄桷垭老街俯瞰的山下的重庆城区。新华社记者刘潺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守护历史文脉,建设古风新韵交融的城市;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城市气质;弘扬开放精神,打造汇聚全球资源的内陆开放高地。
古风新韵:成就独特魅力
清晨,山城巷,67岁的市民周英碧吃过一碗面,在家门前的巷道里摆上两张桌子。她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退休后开了家“周姐小吃店”,卖冰粉、凉虾、小面、酸辣粉等小吃,向来巷子拍照“打卡”的游客讲这里的故事。
山城巷面江临崖而建,是重庆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巷。临江的石梯步道一边是壮观的长江大桥、高耸的楼宇大厦,一派现代气象;另一边则是传统吊脚楼民居、百年宅邸老建筑,以及“摆龙门阵”的老街坊、吃着火锅看川剧变脸的游客,留住过往时光。
游客在重庆山城巷游览。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在重庆中心城区,遗存着大量明清、近代以来老建筑、老街区。重庆将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予以保护修缮,提升功能。
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这一座座老建筑、一段段石板路、一棵棵黄葛树,仿佛一扇扇历史的记忆之门。
对于跨越历史长河的文化遗产,重庆人特别珍爱。
从事石窟文物修复近30年的陈卉丽,正带领文物修复团队,对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圆觉洞的顶部进行加固。
大足石刻始凿于初唐,兴盛于南宋,现存造像5万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奋斗,守护这份遗产。2015年6月,历时近8年的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竣工,800多岁的千手观音造像涅槃重生。
“当看到修复好的千手观音造像金光再现的那一刹那,我觉得所有的艰辛付出都有了回报。”陈卉丽说。
重庆奉节有“诗城”美誉,我们从诗仙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背后知道了它,更从诗圣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中感受着它——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优美的诗篇。
78岁的本地居民赵贵林对三峡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自费修建了诗城博物馆。馆内展出他多年收集的汉代瓦当、老城历代古砖、明清石雕,以及国内外艺术家在奉节留下的摄影、书画作品等等。“这些东西,真实地记录着我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赵贵林说,他们目前正在研究整理清末民国时期奉节知名文人张朝墉的诗歌。“张朝墉是在三峡地区作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我们已经收集了1700多首。”
古风与新韵水乳交融,历史与现代守望相拥,成就重庆魅力。
红岩精神:塑造山城气质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孩子剧团”在重庆唱响《黄河大合唱》。这歌声唱出民族精神、气魄和力量,激发了广大同胞同仇敌忾抗战图存的决心。
1942年4月,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大剧院上演,公演17天,场场爆满。剧中屈原独白《雷电颂》传诵一时,重庆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有人朗诵台词:“爆炸啊,你从云头滚下来吧!”
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徐悲鸿、冰心……抗战时期,一大批文化名人辗转来到山城,并创作出大量名作名篇。从来没有一个时期、一个城市承载了如此多的大家,他们用满腔愤怒与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文化运动在重庆蓬勃发展,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必胜的信心。
“重庆是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最多的城市,涵盖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名人旧居等。现存395处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周勇说,这些抗战遗址是重庆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在重庆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门前,一张拍摄于1940年的照片总是令游客驻足细看。讲解员告诉游客,照片中的重庆刚刚经历了日军数小时的密集大轰炸,一颗炸弹就落在办事处前不远处。“空袭警报解除后,周恩来站在被震坏的楼前鼓励大家,他告诉大家,日寇企图用轰炸来摧毁我们的抗战意志、迫使我们屈服投降,这是办不到的。”讲解员说,当时他特意让办事处工作人员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重庆,书写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救亡图存的壮烈,也激荡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献身的浩歌。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掩映中显得庄严肃穆,前来祭奠、献花的市民和游人常年不断。相距不远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旧址,见证了革命志士进行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
2021年5月1日,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景区,一名游客为烈士献花。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朱军说,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红岩精神植根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最具辨识度的重庆人文精神标识,“传承弘扬红岩精神,就是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就是传承红岩精神的代表。
1997年,毛相林带头签下“生死状”,誓言“路不通,不罢休”,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出山公路。“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毛相林以“愚公移山”之志,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2022年8月,在肆虐的重庆山火面前,专业救援队伍、普通市民志愿者等众志成城,勇战火魔。无数的凡人微光聚拢成灿烂星河,展示出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
……
2021年1月7日,毛相林在下庄村采摘柑橘。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爱国情怀、红岩精神,深深浸透山城土地,滋养山城英雄,化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大动能。
“朝天”之志:打造开放高地
长江南岸南滨路,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群组成重庆开埠遗址公园,见证着重庆近代开埠历史。
重庆,曾是长江上游最早开埠通商的港口之一。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朝天门,曾是老重庆17座城门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朝天门码头,商贾云集,是过去乘船出川的要道。
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重庆朝天门在夜幕下灯火璀璨。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早在1889年,以开采煤矿发家的重庆奉节人邓徽绩远渡日本经商,与人合办了一家名叫森昌泰的火柴厂,两年后,他把整个工厂搬到中国,在重庆建立森昌火柴厂。《重庆开埠史》记载,这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第一家近代民营工厂。
1922年末,29岁的卢作孚从重庆朝天门码头登船沿江而下,寻找救国答案。他在上海、南通拜会了黄炎培、张謇等人,考察教育和实业,坚定了发展航运、实业救国的信念。
四年后,也是在朝天门码头,卢作孚创立的民生公司的第一条轮船“民生号”起航,首开川江航运史上定期客运先河。抗战时期,民族危亡之际,民生公司的一艘艘轮船源源不断抢运大批工厂设备、物资和人员到抗战大后方,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西南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潘洵说,重庆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典型的文化特征。走出闭塞盆地、冲出峡江的进取心,伴随着这座西部山城的历史。
如今,朝天门依然是重庆通江达海的开放之门。自朝天门码头顺江向东,一座国际化的内河多式联运枢纽港果园港,正日夜不息运转。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国际物流大通道,短短几年时间,该港从传统内河港口升级为长江上游联通全球的“中转站”,货物可通达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个港口,大大拉近了西部内陆与世界的空间距离。
俯瞰重庆果园港。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嘱托,重庆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新观念在形成、新资源在汇集、新枢纽在牵引。
纳百川、破夔门,向大海。新时代的山城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风貌,奏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