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边的公园里,出生于13世纪中期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雕像静静矗立。雕像的基座上刻着这位旅行家对13世纪末杭州城的印象:“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十万人家……千百年来,杭州以“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享誉四方,勾留下无数文人墨客,营造出世代名城繁华。
6月5日,游客在杭州西湖景区北山街游览,远处为断桥。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杭州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擘画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蓝图。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杭州赓续千年文脉、凝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向世界展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经济繁荣与人文发展交相辉映的新时代盛景。
天堂之城 人文荟萃
杭州城北、良渚港畔。
曾经的一处废弃采石场上,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尽显宋韵之美。2022年8月开放至今,该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40多万人次。此外,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也都位于这一区域,一条“良渚文化大走廊”逐渐成形。
距此1小时车程外,杭州钱塘元宇宙新天地产业园拔地而起。这里锚定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围绕元宇宙核心底层技术和新型应用场景,引进培育大批面向未来的科创企业。
“潮起之江、千古风流。”人文荟萃,自古便是杭州发展的“底气”和“底色”。
自秦朝设钱唐县算起,杭州已有2200多年历史。公元610年,江南运河被重新疏通并纳入中国大运河系统,杭州成为“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商贸都会。
物华天宝,自然人杰地灵。
于是,杭州便成了李太白笔下的“挥手杭越间,樟亭看潮还”,白居易心头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苏东坡眼里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陆游手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西湖遍地是名人、遍地是文物、遍地是诗歌。”杭州亚运会设计总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说,正是这汪碧水,构建起无数文人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杭州人,依然能够乐享千年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南宋时,农历八月十八被正式定为观潮节,直至今日,中秋佳节前后,仍有四海的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奇观。
“读白居易写下的诗,走苏东坡走过的桥,品陆游品过的茶……”具有浓郁杭州特色的传统文化生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生机勃勃。
浙江大学教授黄健说,改革开放特别是“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杭州不断夯实物质基础、扩大人文优势,持续推动城市文化从“软装潢”变成“软实力”。
4月2日,西溪湿地,宋韵花朝节。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十余年来,杭州文化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42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9%,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今年“五一”期间,杭州全市各景区景点共计接待游客1074.33万人次,同比增加213%。
2023年4月,杭州万事利丝绸特制的“亚洲之花”丝巾,成为赠予杭州亚运会代表团团长们的“见面礼”;源自杭州径山寺的茶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的茶道;杭州西湖龙井茶叶誉满神州……
“杭州的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与文化保护、繁荣同步提升。”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说。
城以盛民 民因城盛
《说文解字》记载:城,所以盛民也。
自古以来,“以人为本”的文化基因就深深印刻在杭州的治理逻辑中。
防洪筑堤、疏浚河道,千百年以来,多位名宦良牧主政杭州,留下了一段段造福百姓的佳话:唐刺史袁仁敬发动人们种树,九里云松的景象保留至今;中唐名相李泌引湖水入城,建六井以利民;任官三年,白居易疏浚西湖、兴修水利,使百姓受益。
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今日杭州,城市建设尊重客观规律、饱含人文情怀。
杭州,连续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人情味、治安、文化底蕴、文明程度等评价指标中始终以高分名列前茅。独特的人文气质和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这里吸引各方人才的重要因素。
“这里是一个能够让生存和生活合为一体的地方,有古典韵味又有创新活力,周末图书馆里全是看书的年轻人。”杭州宏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陈明霞说。
“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杭州更加重视城市的“人民属性”,注重发挥城市的人文优势,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撬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生动样本。
在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眼中,西溪的保护是一篇可以获得“甲等”的好文章:约11.5平方公里的湿地成为“城市之肾”,周边是高教密集区、休闲旅游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这个大自然的课堂还吸引了大批学生上科学课。
“杭州把保护好西溪湿地作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刘想说。
4月26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新华社记者江汉 摄
钱塘江两岸,“不毛之地”上崛起的文化新地标和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以“莲花碗”为代表的杭州亚运会体育场馆蓄势待发,迎四海宾客。“莲花碗”对面,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的G20杭州峰会主场馆国际博览中心,已成游客观光打卡的“网红景点”。
“从还湖于民、还河于民、还江于民,到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服务人、满足人、激励人、培养人,让市民群众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获益者。”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朱华说。
文质彬彬 行稳致远
岳飞庙、于谦祠、秋瑾墓,青山有幸埋忠骨;“五四宪法”诞生地、爱国卫生运动纪念地,中国空军抗战首捷地,长空无言证国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经由历史文脉沉淀在杭州的时代记忆中,融化在杭州人民的血脉基因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系列“最美”现象,成为杭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佳注脚,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斑马线上,两侧车辆安静等候,行人快速通过。截至2023年5月,杭州市区主要道路斑马线前的礼让率已达94.86%,公交车礼让率达99%。
“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爸爸”黄小荣……2013年以来,杭州每年举行“最美人物”、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爱国主义红色公交专线”……一个个文明实践品牌润物无声,让杭州成为了一座温暖的善意之城。
6月6日,游客在参观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新时代的杭州更是一座“未来之城”。这里正持续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新举措,给世人展现出一幅在人文熏陶中美丽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更加美丽的神韵画卷。
——杭州努力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精心书写古韵新章。中河岸边,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再现一抹宫墙红;拱宸桥畔,江南古运河文化实景演出让游客如醉梦中。
聚焦“文化惠民”,杭州开发“文化优享”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应用大场景,纵贯省市县乡村五级,横跨宣传、文旅等近20个部门,点单式配送演出、培训等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匹配、优质均衡、共建共享。
——杭州城南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一条独木舟在遗址厅里静静停泊。它长约5.6米、最宽处约52厘米,厚约2.5厘米,距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号称“中华第一舟”,是远古弄潮儿出没风波里的实证。
相邻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的社会引领示范效应,借助中国动漫博物馆、中国网络作家村、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国字号文化品牌,突出“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
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快重塑传统文化业态。杭州将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积极壮大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用数字化手段全方位展示杭州文化的魅力。
正如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绿水青山的自然风貌、诗画江南的人文底蕴、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人间天堂”杭州,正以“不负历史、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吸引世界在中国的这扇“窗口”凝神驻眸。
记者:邬焕庆、袁震宇、俞菀、冯源、马剑、王怿文、徐中哲
编辑:王曙晖、杰文津、廖翊、王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