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7/ 20 23:21:27
来源:新华网

他用功夫展现中华文化自信——香港纪念李小龙逝世50周年

字体:

  新华社香港7月20日电(记者褚萌萌)阳光明媚的夏日香港,海滨的尖沙咀星光大道上,游客纷至沓来,回顾香港电影业的辉煌历史。很多人在沿途的李小龙铜像前驻足停留,其中有中年人,也有少年人;有东方面孔,也有西方面孔。

  今年7月20日是这位传奇华人功夫影星逝世50周年。李小龙通过电影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功夫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哲思,并将“Kung Fu”(功夫)一词带入英文词典。他在功夫电影中展现的中华文化的自信,数十载后依然影响着许多人。

  7月20日,影迷向香港星光大道的李小龙铜像献花。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当日,从世界各地前来的影迷们将一枝枝鲜花摆在铜像前。这座两米高的铜像展示着李小龙所创截拳道的经典招式,形象源自他主演的最后一部完整电影《龙争虎斗》。

  铜像前,来自韩国的申勇武模仿着这一定格姿势,然后拳打脚踢,一气呵成地进行了一段双节棍表演。“我从9岁开始喜欢李小龙,从那年开始学习中国功夫。”他的穿着也和铜像一模一样:赤着上膊,穿着黑裤。这是他为自己的第一次香港行专门准备的“行头”。

  来自英国的帕特里克·韦伯拿着一卷珍藏了25年的《龙争虎斗》海报在铜像前拍照留念。他还带来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了自己50多年来的“追星”历程。“我喜欢他的人生哲学。”韦伯说,“他所展现的多元文化正是世界所需要的。”

  “他好‘有型’!”来自日本的上川智子看着铜像,回想起几十年前自己的少女时代。“1973年,李小龙的电影首次在日本上映就风靡一时,最火爆时观影的队伍排出好几条街,《龙争虎斗》甚至在一家电影院放映了一年多才下线。”

  “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电影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李小龙会会长黄耀强说。

  连日来,在李小龙的故乡香港,一系列纪念活动印证了他所代表的中国功夫文化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展期近半年的“李小龙——经典永续”展览近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启幕,展出不同年代关于李小龙的纪念书刊、邮票及手办模型等。该馆还有一项常设展览介绍他的生平。

  从事教育行业的王炜在为内地学生设计香港研学游时,将该馆的李小龙展作为其中一站。“李小龙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一面,更代表了香港人所体现的华人气质和精神。”他说。

  展馆内,一面名言墙呈现着李小龙的功夫哲学:“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成功是一段旅程,而非终点”……“他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能够通过功夫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王炜说。

  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电影资料馆等多个场所近期陆续重映李小龙的经典电影。“他的电影走向了国际,这对于香港人是很重要的鼓励。”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林国辉说。

  李小龙的中学学弟、香港导演陈德森日前在一场纪念分享会上说,这位学长是自己的动作片“启蒙老师”。他还清晰地记得1973年李小龙回到母校,在学校运动会上为自己和同学们颁奖的情景。后来,陈德森执导的《十月围城》等功夫电影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风貌。

  7月19日,在香港深水埗举办“李小龙·光辉50”——马富强作品致敬展上,参观者观赏绘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褚萌萌 摄

  几十年来,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启发了众多创作者,并通过电影、漫画、动漫等各种再创作影响着更多人。正在深水埗举办的一场李小龙纪念画展中,同样身为“龙迷”的香港插画师马富强以“一龙千面”为主题,用手绘的方式细致描绘出李小龙的丰富表情。

  “我很喜欢马富强的喷画和电脑画,这次想来看看他的手绘作品。”读高一的冯同学说,这些创新画作让她对这名已离世许久的影星有了新的认识。

  7月19日,在香港深水埗举办“李小龙·光辉50”——马富强作品致敬展上,参观者观赏雕塑作品。新华社记者 褚萌萌 摄

  李小龙基金会首次在亚洲举办的“李小龙日营”活动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馆进行,约30位香港小学生在几天时间内体验截拳道,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了解李小龙。

  馆内,活动导赏者指着电影《精武门》的剧照,向小营员们介绍电影梗概,同时讲解国家历史。剧照上定格的正是电影中李小龙饰演的陈真踢破“东亚病夫”牌匾的瞬间。(视频记者:万后德、梁嘉骏、褚萌萌)

【纠错】 【责任编辑:徐海知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6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