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施鳗珂 张子彧 刘琼 编制
新华社福州/雅加达9月11日电 题:一包虾滑背后的“双园”故事
新华社记者庞梦霞、汪奥娜
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佩马朗区,占地约7万平方米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中,制氧机不间断地工作,池里的虾苗已经一个半月大。
按照计划,这批虾养满4个月后,将被捞出放入装有冰块的纸箱中,送到位于三宝垄的加工厂进行清洗、剥壳、冷冻包装等粗加工处理,再装船运往中国福建福州。
养殖场负责人,今年66岁的印尼人乔尼·塞蒂亚万有近40年养虾经验。从2021年起,他同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在印尼的全资子公司合作养虾。
8月28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佩马朗区拍摄的一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8月28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佩马朗区,乔尼·塞蒂亚万在自己负责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在距离约2000海里外的福建福州元洪码头,悠长的汽笛声中,装载有印尼水产品的船舶经过约20天的航程,缓缓靠泊福州港松下港区元洪作业区。
8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工人在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印尼公司的对虾加工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一箱箱、一袋袋漂洋过海的水产品,被吊臂稳稳吊起卸上岸、装车,运往附近的冷链物流基地和各大水产加工企业。
离码头几公里远的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一楼展厅的冻柜里,摆放着包装精美的鱼糜制品、虾饼、虾滑等产品。公司总经理林峥嵘说,来自印尼的南美白对虾经过搅拌、捶打等工序成为虾泥浆,再灌入三角包装袋里封口,送入速冻机速冻,Q弹的虾滑就制作好了。
8月24日,在福建省福清市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工人在福清市兆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预制菜加工生产线作业。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这是福清市兆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从印尼进口的冻虾(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对虾、金枪鱼、尖鱿……印尼丰富的渔业资源为中国水产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水产品原料。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生产部经理吴晓华带着工人将印尼尖鱿手工剥皮、去除内脏。另一加工区,操作员双手握住一大块金枪鱼腰肉,放上切割机,经过包装后,2厘米厚的金枪鱼片从工厂出发,销售到国内各地。
8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陈庆安在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印尼公司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印尼子公司法人代表陈庆安说,企业在印尼建设渔业基地,在国内加工生产,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为印尼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与收入。“加工厂就近招收工人,目前有300多名印尼籍员工;此外,企业会从印尼当地渔民那里打包收购一些海产品,帮助当地渔民增加收入。”
“我原来就养3个池子的虾,现在管理两个养殖场一共70个池子,月收入翻了好几倍,而且很稳定。”塞蒂亚万告诉记者,一年半来自己累计供货约1200吨南美白对虾。
产业链“手牵手”实现“双赢”,得益于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
“两国双园”是指两个主权国家在对方境内互设园区、联动发展的一种新型产能合作方式。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周清宁介绍,中印尼“两国双园”是以福建福州元洪投资区和印尼民丹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2021年1月,两国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目前,中方园区已形成各类经贸合作项目45个,其中投资类项目27个、总投资554亿元,贸易类项目18个。
8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工人在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印尼公司的对虾加工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两国双园”政策为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林峥嵘说,企业入驻园区可较为便捷地出海,很多审批事项可以“打包”由园区统一负责,无需单独申请,在清关过程中走“绿色通道”,通关最快只需要3天,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时间。
2022年9月,《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合作规划》发布,海洋渔业作为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之一被写入规划。在元洪功能区,越来越多渔业企业“扬帆出海”。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与印尼三林集团合作,在印尼建设10个渔业基地;福建御冠食品有限公司计划在印尼注册成立国际贸易公司;福清市兆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计划在印尼投建第三期5000亩的养殖基地……
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驶入快车道。为更方便地将印尼水产品从码头运到公司冷冻库,元洪作业区今年开始新建两个泊位,建成后可接载冷链集装箱上岸。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管委会二级调研员庄瑞顺说,中印尼“两国双园”通过两国互设产业园,助力越来越多企业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