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9/ 28 08:56: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跨海高铁“追梦人”

字体:

  新华社福州9月27日电(记者周义)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州至厦门至漳州高铁(福厦高铁)将于28日开通运营,参与高铁规划、建设、运营的2.2万余名铁路追梦人高兴而自豪。

  福建沿海中部,浪花滚滚。福厦高铁三座跨海大桥之一的湄洲湾跨海大桥,“卧龙”于此。

  时间回到2018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建筑新人”古建敖来到了这片海域。

  进场之初,建筑团队面对茫茫大海,毫无头绪。古建敖和他的工友不仅要搭建10.8公里长的临时运输通道和上百个海上作业平台,还要记录数据,掌握潮汐规律、海底地质等情况。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左右开弓!”在施工方案确定后,团队号召大家开始行动。施工团队建造了一座“中心岛屿”,从中心向两岸同步开工推进。

  “值守海域,吃住都在岛上,我们靠船定期进行生活物资补给。”回忆往昔,古建敖觉得艰苦又甜蜜。他说,海上昼夜温差大,大家穿着短袖开工,穿着大衣收工,一起看日落、唠家常,成了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就这样,项目4个工作面同步作业,为抢通桥梁建设“生命线”提供坚强保证。

2022年4月8日,中铁十一局的建筑工人在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施工。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2021年2月11日夜晚,恰逢农历大年三十,突然,风雨交加,脚下的涛声紧凑起来。工班长胡大财赶紧拿上了大块防雨布罩住浇筑面,古建敖也赶忙检查模板及泵管加固情况。“扣件松了,得赶紧加固!”古建敖大喊,说着就探下身子去紧固扣件。胡大财赶来,抓着古建敖的手臂,保证他的安全。在风雨中,两人相互支撑、配合,十几分钟后,泵管顺利完成加固,安全风险得以化解。

  背靠漆黑的湄洲湾,远眺泉州城的一片烟火璀璨。5分钟后,古建敖的微信里更新了这么一句话“爸妈,过年好!今年过年就不回去了,我在这里挺好!”

  2021年11月13日,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湄洲湾跨海大桥成功合龙,跨海10.8公里,成为国内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古建敖说,跨海高铁承载着千千万万铁路建设者的梦想,他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

  福厦高铁开通前夕,在福州客运段教育培训基地,万雪站得笔直,为了练习微笑,嘴里咬着根筷子,已经两分钟了。房间里,和她一样咬着筷子的,还有程欣然和杨韵旋。她们都是福州客运段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乘务员,正为即将开通的福厦高铁进行乘务员礼仪训练。福厦高铁开通后,她们将4人一组,在这条线路的高铁上奔忙。

  乘务员的专业培训,除礼仪、妆容等方面的训练,还有大量的安全知识、操作流程和紧急情况预案的学习,包括心肺复苏在内的各种急救处理技能也是必修课。尽管大家都记得烂熟,但她们还是怕突发情况发生时,自己会慌了手脚。大家就相互鼓励:“伙伴们都在车上,没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

  一排排着装统一的乘务员站在房间里,透出的是井然的秩序和纪律。万雪说,训练了这么久,希望让乘客看到她们最美的微笑。

  在福州南站,高个子硬汉、福州南站副站长杨宁眼里布满血丝,声音嘶哑。“转眼快1年了,辛苦值得,我和大家一样都在等待着开通运营的这一刻。”杨宁说。

这是新建成的福厦高铁福州南站站房(2023年8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为了适配福厦高铁,福州南站在既有条件下进行了改造扩建。杨宁需要根据自己从事铁路客运多年的经验,对接设计院,找出实际问题,优化新站房建设的“图纸”,让车站候车、乘车、下客更加科学合理。

  从介入开始起,历时1年余,杨宁用脚步无数次丈量在相当于7个篮球场的站房、8个站台、16条股道,每天巡视施工现场不少于3次,走一次就要1个多小时,同事都喊他“拼命三郎”。杨宁说,就像家一样,得精心去打理,确保万无一失。

  8月的一天夜里,杨宁躺下休息时,已是半夜,他脱下鞋子,发现脚拇指从磨破的袜子里露了出来。这一天,他步行4万步。暑运期间,福州南站经历大客流考验,此时新站房接近收尾阶段。杨宁既要协调旅客运输工作,又要反馈新站房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时间不够用,他干脆把“家”搬到车站,加班加点追赶进度,确保按时开通运营。

  如今,福州南站以“榕荫聚福、丝路方舟”的设计理念,展示了福厦高铁福州南站的时代特征,它像一艘丝路上的“方舟”蓄势启航。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8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