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多个乡村的传奇式巨变,关键在于探索出了一系列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曹宇阳、刘飞 编辑金明大
2022年3月,连山村桃花盛开(邹文泗/摄)
9月中旬,来到位于成都“东大门”的简阳市禾丰镇连山村,漫山桃林刚刚归于平静。就在一周前,最后一批晚白桃从树上采摘下来,发往全国各地,为今年水蜜桃丰收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桃产业是连山村的主打产业之一,品相漂亮、味甜多汁的晚白桃更是人气爆款,上市时总是供不应求。
曾经是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对象的连山村,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不但“桃花四散飞、桃子压枝垂”,且一举变身为全国第五个、西南地区首个“全国乡村振兴观察点”,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这个巨大飞跃,连山村是怎么做到的?背后的关键,在于探索出了一系列“集体经济+”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模式。
因为创新搞活了乡村集体经济,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从“相对贫困村”逆袭为“油菜花海里吃火锅”的超级网红村,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更是从一个山区穷村发展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亿元的“西部第一村”。
这些乡村的传奇式巨变,是成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激活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如今,“集体经济+”的各种创新模式在成都的乡村画卷上遍地生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已达361.76 亿元,集体土地1415.26万亩,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已增至 246万元,探索形成抱团发展型等九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成都的乡村振兴,始终把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放在核心位置,体现出了通过政策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返租倒包”兴产业
连山村所在的简阳市,2016年由成都市代管,曾是成都唯一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市(区、县),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一度有30万人外出务工。
简阳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张健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简阳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转向乡村振兴新阶段之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人均收入均相对薄弱的连山村被确定为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连山村靠什么实现振兴?首先是产业。
禾丰镇党委副书记陈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考虑到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连山村和整个禾丰镇决定集中力量发展桃产业,并以打造“中国桃花源”为目标,引进了专业水果种植销售企业——四川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男公司”),流转土地 4500亩,连片发展晚白桃、五月脆、松森桃等17个桃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连山村是通过创新的“返租倒包”模式,打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助推桃产业飞跃。
返租倒包,就是公司以一定代价把原由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从农户手中承租过来,对承租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建设水、电、路等农田基础设施,连片发展产业,然后再将现有发展成熟的产业切块承包给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耕种经营。
陈伟介绍,2022 年,连山村村集体经济从胜男公司“返租倒包”了1100余亩桃林,村集体经济负责组织劳务人员开展除草、施肥、修枝、梳果、采摘等生产管理环节并承担劳务成本, 胜男公司负责提供农药、化肥、技术指导、分拣、销售等环节服务,双方各司其责,分工协作。
胜男公司行政总监钟沁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公司每年能为连山村村民提供约500个工作岗位,按照通常情况下每月务工20多天计算,一个村民一年能有1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返租倒包’最大程度激发了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全面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壮大。”陈伟说。
在这个“集体+企业”的新模式之下,连山村村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共采摘桃37万公斤,收益22余万元,村民务工和土地流转收入超过570万元。
钟沁君介绍说,连山村的桃产业,走的是高科技路线,晚白桃是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了更高产量和更佳口味。基于简阳夏季高温的气候特点,未来连山村和周边村庄将专注种植“伏季水果”,除了桃之外,还有李和新品种红梨等其他需要夏季较强光照的水果。
如今,以禾丰镇连山村、安全村,平武镇八角村等为核心区域的“中国桃花源”项目,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产业研发中心,正在建设冷链物流中心,鲜桃单日销量达到15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被评为成都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连山村模式
连山村还创新出了“集体+联盟”的联合发展模式,发展粮油产业。
村党支部通过发挥火车头作用,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与周边12个村合作成立了简阳市六联共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简阳市乡村振兴示范环线1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园。其中,连山村村集体经济与公司共同经营 1500 余亩耕地,种植玉米、水稻、 大豆、油菜、土豆等作物,全年收入超过 60 万元。
2021年3月,连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简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发展好核心产业的基础之上,连山村又延伸出了 “集体+农户”模式。村民土地分级量化入股到村集体经济、解放了劳动力后,村集体成立劳务公司,组织村劳动力就近务工,拓展发展路径。
如今的连山村,已经进入了深耕“二产”和“三产”的新发展阶段。
2023年3月,简阳市首届赏花季在连山村开幕,以“中国桃花源”为主场,多村镇共连,村民变身农家乐老板,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人最多的一天,有村民光午饭就做了40桌,一个赏花季下来村民总增收达200多万元。
陈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21年,连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仅有集体房产出租的1000余元租金。2022年,在桃林“返租倒包”、共建千亩粮油基地、农庄分红、文旅融合等新模式的加持下,连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67.2万元。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连山村里看到,这个2020年几乎不通自来水的村庄,如今村集体投资兴建的新村聚居点第一期即将交房,过年即可入住,并正在准备大力发展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
陈伟介绍说, 在“二产”和“三产”方面,未来除了进一步做好“赏花经济”之外,连山村正在筹建粮油加工基地和教育实训,以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课程,拓展“研学经济”。
“这漫山桃李之中,以后还可以规划步道和跑道,开跑‘连山马拉松’。”陈伟笑言。
农业共营制
距离成都市区仅一小时路程的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最出圈的特产是油菜花。每到春天,竞相开放的千亩油菜花海,再配上灰瓦白墙的新川西民居和远处的山峦起伏,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有成都周边“小婺源”之称。
2021年3月,五星村“天府乡居”(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村口金黄的田野中,伫立着一只巨大的蜗牛雕塑。 “蜗牛爬得慢,我们希望让更多城市人来五星村享受‘慢生活’。”五星村党支部书记高志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打造“慢生活”的五星村,其实是个“快发展”的代表村。2013年前还是成都市“相对贫困村”的五星村,在10年里不断逆袭,如今已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数据显示,2012年,五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800元,低于崇州全市平均水平,全村以粮油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户增收主要靠外出务工,“空心化”十分严重。到2022 年,村年接待游客超过28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10年增长了近10倍。
五星村的巨变,与“农业共营制”密不可分。
2010年,崇州市开始以村为单位,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并聘请技术人员担任农业职业经理人,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探索规模种粮。
在此经营模式之下,五星村成立“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昔日分散、细碎的农民承包地,合并形成了1500亩高标准农田交给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
如此一来,村民当上了“股东”,请来农业职业经理人种地。村里还建起了育秧中心、烘储中心、加工中心和实训中心,并开始大力发展认养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创意农业,年底还能共享集体经济收益分红。
在深化“农业共营制”的过程中,五星村较早认准了“产村融合”的发展思路,启动了一场新村建设。按照“景农一体村庄、产村相融单元”的规划定位,整合了六七个林盘,规划出3个新居点位,以4A级旅游小村作为标准设计,统一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建设新房。
“科学的规划既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又解决了土地不成规模的问题,还成功带动了54个艺术文创、农业科研、特色餐饮项目以及64家酒店民宿的成功落地,为五星村发展二、三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高志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油菜花海里吃火锅”
五星村的飞跃式发展,与带头人高志伟分不开。
2017年,高志伟辞去了成都一家企业高管的职务,回到家乡五星村搞民宿。当时,这个决定被他的朋友认为几近“疯狂”。高志伟说,家乡老人告诉他,村里景色虽美,但留不住游客哟。
高志伟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田边打造了集住宿、餐馆、休闲于一体的乡村酒店,并组建团队开发了当时不多见的团建和研学项目,把传统的农家乐提升为“星级乡村消费场景”。
在他的带动之下,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2022 年,五星村新老村民投建的民宿达到70余家,村集体经济积累资产3000多万元。全村3000多名村民中,在本地创业就业的就有 1186人。
五星村的消费场景,也渐渐玩出了新高度:稻田咖啡、 “躺在民宿看风吹稻浪”都火出圈。在五星村“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的油菜花海之中,就着春天涮火锅——更成为成都人的“必打卡”体验项目。
如今在在五星村,春天有盛开的油菜花,秋天有翻涌的稻穗海,地里种的是品质深受市场欢迎的竹香米、稻虾米,还有火锅底料、预包装食品、精酿米酒等热门产业。
“农耕,就是最时尚的IP。”高志伟总结说。
“西部第一村”传奇
盛夏时节,进入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远处高山云海,近处绿树成荫,体感极为凉爽。这个位于龙门山中段山区的村庄,最低处海拔1050米、最高处430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中国爽村”的美称。
2018年5月9日,宝山村乡村旅游区
宝山村最令人称道的称号,则是“高山河谷里崛起的西部小康明星村”。
2022年,宝山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超过了100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基本实现了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村落环境之整洁、规划之现代,可媲美欧美乡村,被网友称为“西部第一村”。
宝山村党支部书记贾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宝山曾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
宝山村的发展史,是一部全体村民手挖肩扛的共同创业史,更是一部精彩的乡村集体经济繁荣史。
宝山村的突围,是从开荒造田、解决温饱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末,村民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贾正方的带领下,花了5年时间成功改造了715亩梯田、500多亩茶园,造林2万亩。到197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从23万斤增加到130多万斤,实现了人人吃饱饭。
为增加收入,村党支部又组织年轻人走进深山开始打石灰、挖煤炭、采硫磺,一个冬天就积累了1600元的原始资本,这也是宝山村集体经济挣到的“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的宝山村,借改革开放东风,开始在创业路上一路狂飙。他们开办的第一家村办企业马松岭铜矿,投产后第一年就盈利5万多元。为解决村民用电的问题,他们筹划建设了第一座水电站——宝山电站,也大获成功。
此后,宝山村发展出了矿产、水电、建工建材、山珍食品开发、化工冶金、建筑装饰等多元产业,为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1996年,宝山村村办企业达到24个,人均纯收入37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1997年,富起来的宝山人开始走出去。他们先后到阿坝州投资开发水电资源,在岷江流域建设了灯台树、西河、龙竹园、黑石江等电站,收购了白水河等10多座水电站,水电产业成为宝山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宝山村领导层敏锐地意识到,不能再用旧观念谋发展。他们在3年内果断关停了全部“三高”企业,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矿产资源开发、建工建材产业,转而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开了发展的新空间。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处于龙门山脉之中的宝山村受灾严重,30多年的奋斗成果受到重创。
大灾面前,村党支部再次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稳住阵脚,一步一步重建产业。15年后,全村形成了以水电开发、矿山开采、木材加工和旅游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成立了28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达109亿元。
更重要的是,震后的宝山村,化危机为转机,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开启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阶段。
如今的宝山村,成为了宝山旅游景区,有多家星级酒店和380余家民宿,可以泡温泉、观云海、玩户外、搞研学。715亩梯田上,种植了红茶、蔷薇花、蓝莓、中药材、有机蔬菜等,实现智能监控和喷灌,形成集资源节约型、农业观赏性、农事参与性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
2022 年,宝山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1.5亿元。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组长李后强教授表示,宝山村的成功,除了始终坚持走乡村集体经济道路之外,还在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在具体分配过程中注重处理好干部与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一方面村民变股民,人人收入有保障;另一方面,60%的利润用于投入再生产,剩下的40%再分配给村民、职工以及村域基础设施投入。
“宝山村探索出的集体经济发展和分配模式,较好满足了全体村民对富裕的渴望,基本实现了‘学有优教、劳有高酬、病有良医、住有优居、老有所养’,呈现出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李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