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 14 10:30:1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他们带着“三问”,从西子湖畔来到天山

字体:

  他们带着“三问”,从西子湖畔来到天山

  浙江大学医疗援疆纪事

  “作为援疆医生,我们常常思考,来新疆是为什么,在新疆要干什么,离开新疆能留下什么?”这是陈大进等来自浙江大学的援疆医生共同面对的课题,也是本报记者拟同读者一道探索的问题。

  2021年7月,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医师陈大进,担任中组部浙江省第十批(第二期)“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领队。他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2022年4月25日,兵团第一师医院援疆医生陈大进(左二)和徐丹(右三)等医务人员来到沙雅县小古丽(化名)家中,为她准备了裙子等礼物,了解她的术后恢复情况。胡珺 摄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自2016年以来,浙江大学共选派6批次80人次,从杭州西子湖畔奔赴4000多公里外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对第一师医院21个学科持续定向帮扶。

  通过导师带徒、以院包科、巡回义诊、深度参与医联体建设等机制,浙大援疆医疗队不仅推动提升了第一师医院学科建设,更辐射带动了受援区域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起到了向当地百姓健康“输血”,为边疆医疗“造血”的作用。

  攻克疑难杂症 填补医疗空缺

  今年8月,第一师医院一间手术室中,泌尿外科主任马大东给病人腹部钻取小孔,将微创手术刀伸入,切除癌变的肾脏;一旁的助手谢江涛调整腹下内窥镜位置,让内脏器官清晰呈现在屏幕上;援疆医生胡政麾紧盯着屏幕,把控风险,确保手术准确,防止大出血……通力协作下,团队顺利完成了一体位腹腔镜下肾盂癌根治术。

  “之前做了最坏的打算,没想到术后第二天就下床走路了,现在感觉良好。”72岁的患者高女士说,她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既往病史,有子宫开刀术等既往手术史,入院前血尿持续发生。

  胡政麾是浙大一院的医师,今年5月来到阿克苏地区,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援疆。据他介绍,该手术属于技术难度大、过程相对复杂的四级手术,肾盂癌若没有及时诊治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治疗该患者需切除单侧肾脏和输尿管、部分膀胱,尽管传统开放式手术能带来更好视野,但我们采取一体位微创手术,这样精确度高、伤口小、出血量低,不用来回移动这名老年患者,更加安全。”

  “在一批批浙江援疆医生的指导下,我先是观摩,现在也能主刀了。”马大东说。他和年轻医生谢江涛都真切地感受到,援疆专家带来了思想的碰撞,在常态化的病例讨论、临床带教下,团队学习到更前沿的手术方式。

  在陈大进看来,随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第一师医院作为大型综合医院,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完善疑难杂症的诊疗能力,让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且便利的医疗服务。相较援疆前,第一师医院三级手术增长56.43%,四级手术较援疆前增加约5倍;先后引进、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40项;生殖医学、新生儿科、急诊外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重点专科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今年新增6个兵团级重点专科。

  “按照第一师医院学科建设的需求,浙大6家附属医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选派最合适的医生到最需要支援的科室。”不少浙江援疆医生都有这方面的共识。“以院包科”是浙大“组团式”医疗援疆的显著特征,通过医院间有组织的协调密切配合,力争“按需分配”。

  推进“兵团南疆生殖医学中心”建设,是第一师医院托付给胡小玲医生的一项主要的、系统性的任务。据这名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援疆医师介绍,受环境、生活方式、生育观念改变等因素影响,不孕不育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第一师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成立,将填补兵团南疆区域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空白,有助于不孕不育患者的专科诊疗。

  建设该中心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经所在地各级卫生部门评审后方能运行,人员、场所、设备、技术、管理等均需达到一定标准。胡小玲表示,该中心9位本地医护人员先后前往浙大妇院进修,接受临床、实验室、护理等方面的培训,并获得了辅助生殖技术相关资格证书。近期,医院正准备向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提交评审申请,中心评审合格后将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医疗服务。

  “阿克苏地区的面积比浙江省还要大,我们希望尽快开展这个中心的工作,让南疆患者就近得到医治。”胡小玲说。

  创新优化制度 打造医疗高地

  96岁的陈老太,今年3月开始走路困难,左腿越来越软,后就医被确诊为椎间盘突出,但治疗效果欠佳。了解到浙大援疆医生在第一师医院坐诊后,她于7月前来求医。入院后,援疆医生赵明飞对她进行了详尽的检查,结合患者约20年前和10年前有两次椎管肿瘤切除手术的经历,确定了她肿瘤复发,肌体乏力由肿瘤挤压脊髓而导致。

  “近百岁的老人,体质较弱且有巨大的甲状腺瘤,手术难度大。手术过程中,插气管、术后伤口感染都有可能发生风险。”赵明飞说,“但若不治,她又有可能瘫痪。”在得知手术各种潜在风险后,陈老太与家人们仍积极要求手术治疗。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不会因为风险大而退缩。”赵明飞说。

  为手术及术后康复保驾护航,赵明飞做了几件事。他第一时间联系了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同该医院最专业的脊柱脊髓团队详细讨论了患者的病情、手术治疗方案。此外,他完善患者心肺功能评估,又组织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血管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专家开展多学科诊疗(MDT),制定了详细的预案。

  “我的左脚又可以抬得很高了。”术后5天,陈老太已可以下床行走。

  手术的成功是浙大医生落实“柔性援疆”工作机制的生动体现。“来新疆开展工作有底气,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后方有更大的团队。”不少援疆的浙大医生都有此共识,前方的他们熟悉情况,而后方的医院科室则能在细分领域给予关键性的指导。

  整个治疗过程,也是我国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的一个写照。今年5月,国家卫生部门出台方案,旨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方案鼓励医疗机构扩展MDT的专科和病种,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MDT服务,而第一师医院在这方面正持续探索。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陈大进作为第一师医院主要负责同志,援疆两年多来,对78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23项工作流程进行简化,不断寻求实施了以数据指标为导向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在兵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陈大进积极推进第一师医院信息系统整体改造升级工作,先后投入各类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一体化远程影像中心、超声医学诊断中心及远程心电网络建设,便利患者远程就医,依托信息化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陈院长深入科室一线走访调研,不但每周进行行政大查房、系统梳理、优化工作流程,解决科室存在的困难,还支持援疆团队购买设备,开展医疗新技术研究。”第一师医院口腔科原医师朱嘉珺说。今年,她完成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后回到浙江,但依然关注医院的发展和需要,她的援疆未曾结束……

  辐射带动基层 惠及各族群众

  “环境越艰苦、工作越复杂,就越需要有人做。”陈大进说。除了努力将第一师医院打造为兵团南疆区域医疗高地,他也带领浙大专家团队参与并引领由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牵头组建的浙江省医疗援疆专科联盟,以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惠及各族人民群众。

  专科联盟发挥着“探头”作用。在2021年沙雅县开展的一次专科联盟义诊活动时,浙江援疆专家为当时仅4岁的小古丽(化名)看了病。当时她呕血、拉黑便,被确诊患门静脉海绵样病变、门静脉高压等疾病。相比基层医院,大医院治疗此类疑难杂症更有经验和把握,但也会产生更高的费用,因家庭贫困,妈妈对为小古丽治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停地出血和呕血,又没钱输血,小古丽恐怕坚持不了多久,生命就会被耗尽。”时任第一师医院儿科援疆医师的徐丹万分着急。徐丹边筹措手术资金,边联系相关专家。2022年3月,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高志刚为小古丽做了手术。康复后,去年9月她重返幼儿园。

  除了为各族群众义诊、送药、建立健康档案,专科联盟也推动了各级医院联合开展学术讲座、教学查房,开展常态化远程病理讨论等。第一师医院作为专科联盟的牵头单位之一,于2022年8月获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浙大二院援疆专家、兵团第一师医院急诊科医师易建华介绍,市县乡各级医院参与专科联盟的目的之一,便是让偏远地区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急诊是医护同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阵地,通过有组织的专科联盟,三级医院的医生能通过远程会诊、电话沟通实时对基层医院的抢救工作进行指导。遇到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转诊渠道也会更加精准、顺畅。”

  作为急危重症专科联盟成员之一,温宿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杨晓龙对此表示赞同。“以严重的突发心梗为例,转运前,我们先给病人溶栓,接下来告知相关专科联盟专家病情,后提供检测报告。这样病人在入院前,联盟专家能初步明确病情,同时准备治疗方案,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率。”

  杨晓龙认为,通过专科联盟内部的日常视频、面对面交流,医院处理肝脾破裂等创伤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一般的病家门口看,疑难杂症到大医院看,既方便患者就诊,也给陪护家属带来了便利。”

  握指成拳,合力致远。自专科联盟成立以来,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各级医院广泛参与其中,21个专科的本地和援疆医生成为该联盟的成员,3万余人次受益于健康科普宣教,联盟专家现场手术带教300余次,合作也辐射喀什地区、第三师、第十四师等地……群众的医疗卫生知识、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持续提升。

  金华市援疆专家、温宿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张挺认为,专科联盟相当于一个汇集各类专家的人才库,通过资源共享,能更广覆盖各类疑难杂症,也让内部成员互相学习。“专科联盟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支持,也在于让成员共享治疗和管理理念。”

  带出医疗队伍 结下科研硕果

  人眼球的直径不到25毫米,视网膜位于球壁上,厚度仅0.4毫米。吹弹可破的视网膜上有10层结构,还分布着大量神经组织。玻璃体位于球腔内,约占眼球体积的五分之四,起到支撑、减震等作用。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便是运用显微镜,在眼球狭小的空间中完成复杂的显微操作。

  “螺蛳壳里做道场”“针尖上跳芭蕾舞”,丝毫马虎不得,浙大一院援疆专家、兵团第一师医院眼科医师唐旭园如此描述这类高难度的眼科显微操作——玻璃体切割手术。她说组织选派她来援疆,主要是为了加强此类眼底疾病的治疗。

  2021年7月唐旭园援疆前,第一师医院白内障、青光眼等眼前段的手术水平已比较成熟,也引进了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相关仪器,却缺乏可以独立开展该手术的人才。进疆后,她添置各类辅助设备和耗材,系统地培训、带教医生,为第一师医院眼科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流程。

  “通过唐老师的‘传帮带’,我已经能熟练诊治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第一师医院眼科医师李娟如此评价她的师傅唐旭园。唐旭园的另一位徒弟吴泽勇本身就拥有相对娴熟的显微手术基础,在“导师带徒”机制下,已能独立开展常规的玻璃体切割手术。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结束后,唐旭园选择留下来再干一期。“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学习曲线很长,徒弟要能独立开展各类复杂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应对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还需更多的时间和实践。”唐旭园坚信通过“传帮带”持续发展眼底病亚专业,第一师医院能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也会有更多患者选择到第一师医院就诊,而不用再长途奔波、辗转各地求医,本地医生也能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2020年末,第一师医院选派口腔科吴沛沛医师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进修一年。当时她的带教老师朱嘉珺医师从吴沛沛身上看到了阿克苏地区年轻医生勤奋的精神面貌,也了解到了当地非常需要口腔正畸医生。作为浙大口腔正畸科的青年骨干,她在2021年毫不犹豫地报名到第一师医院援疆。

  “朱老师不仅帮助我们规范诊治流程,更启发了我们如何关怀患者,她周末开启正畸专科门诊,就是为了让有正畸需求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不用周中请假来矫治。”吴沛沛说。

  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朱嘉珺等医生经充分论证,为第一师医院引入了口腔数字化工作室。3D打印设备一天内便能完成义齿的设计、加工和制作,比传统方式可节省约两周的时间。患者通过一次就诊,牙齿缺损就能得到修复。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隐形矫治这一先进的口腔矫治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撑。“朱老师为医院引来新技术,更教会我们如何使用新技术。”吴沛沛说。

  7年来,第一师医院先后选送近400名中青年骨干赴浙大及6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邀请浙大各医院专家近700人次来第一师医院讲学、指导,“援助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成果显著。

  在第一师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周旭晨看来,医疗援疆的成果也体现在第一师医院科研进步上。她参加了由浙大医学院牵头、第一师医院参与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今年获评第五届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中的科技成果一等奖。“我主要负责阿克苏地区新生儿30多项遗传代谢病筛查以及阳性患儿的干预措施,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她说。

  周旭晨表示,在援疆专家的指导、支持下,她现在申报、主持的课题越来越多,带领团队做科研和教学,让医院新生儿科卫生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得到提升。

  8月,陈大进获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第一师医院实现了国家级科研项目上零的突破。近3年来,第一师医院主持兵团级科研项目5项、师市级科研项目24项、院级科研项目46项,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科研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加快建设智慧医院、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是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我们致力于将第一师医院打造成为综合实力突出的兵地融合示范医疗高地。”陈大进说。

  第一师医院的援疆实践和成效是我国举全国之力,发展边疆医疗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以来,各支援医院把握当前和长远、见物和见人、硬件和软件、输血和造血、全面和重点的关系,“带土移植”医疗人才、技术、经验和制度……

  而受援医院则获得了充足养分,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医院管理模式日益精细,医疗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医疗组团效益持续释放。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援疆三问”,想必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新疆也滋养了浙大援疆医生。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令人自豪”“医生把病人当家人,老乡把医生当朋友,这种和谐的关系令人开心”“援疆是人生厚度和维度的增长,是把手艺留下来让更多人去治病救人”“毫不夸张,援疆经历让我灵魂得到了升华,我们要竭力为边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无法避免,医院会见证各种悲欢离合。有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患者,有面色焦虑的陪护家属,但也有病人术后康复的喜悦,以及医护患者家属之间的温馨鼓励……医者仁心,浙大援疆医疗队救死扶伤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他们奔走在病房手术室、在沙漠周边的绿洲团场、在天山深处的草场村落,守护各族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一个个家庭带来生命的希望。

  钱江潮涌塔里木,不负韶华赴天山。

  在受援地患者眼中,浙大援疆医生身上的白大褂,如同阿克苏地区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山顶的冰川一样洁白。(记者何军 赵晨捷 周晔)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97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