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 15 19:24:42
来源:新华社

乡村行·看振兴丨农教文旅融合点亮运河畔村落新生

字体:

  悠悠运河水,承载千年韵味。京杭大运河曲折回环,流经天津市西青区,留下一片景色秀美的大运河文化带,白滩寺村便在其间。

  10月18日,这是新建的白滩寺村码头。新华社记者 宋瑞 摄

  坐游船赏运河风光、深入村巷体验传统民俗、探访非遗听运河故事、农事劳作感受乡土气息……白滩寺村村委会主任王广宇说,这些年,农教文旅多产业融合下的白滩寺村,将多个人文景点“串珠成链”,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今年9月,海河游船子牙河航线实现试通航,游客从白滩寺村码头登岸游览,首站便可以参观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瓷器制作技艺。

  走进天津市粉彩瓷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作彬的工作室,10余位匠人正手握画笔,聚精会神创作以杨柳青年画为题材的雕瓷或瓷板。“年画从纸上‘搬’到粉彩瓷上,很多人是慕名来参观选购。”王作彬说。如今,村里不少人在王作彬的带领下,悉心学习技艺,走上了致富道路。

  10月18日,匠人在王作彬的工作室内制作粉彩瓷器。新华社记者 毛振华 摄

  不只有粉彩瓷器,叶雕、津派彩烙画……村里充分调动“能人”,主动发掘传统技艺,打造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村标”。

  有了“面子”,还得有“里子”。王广宇的目光投向村里两千多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将其打造成研学基地。在这里,既能开展投壶、陶艺、蜡染、活字印刷等文化体验,又能展示粉彩瓷、叶雕、彩烙等非遗技艺。游客在收获别样文旅体验的同时,还能选购伴手礼。

  “白滩寺村是典型的城乡融合村,我们对现有土地、厂房等集体资产活化利用、合理规划,采用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居则居的资产盘活利用思路,为村庄发展提供了示范借鉴。”天津市财政局选派驻白滩寺村第一书记李峰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密码”。

  当然,乡村发展离不开第一产业。今年夏天,村里的葡萄卖了个好价钱。这些日子,地里的水果萝卜逐渐成熟,又将是一派好“丰景”。

  王广宇说,白滩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内建立了近2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天津市农科院的专家“结对子”,重点栽培葡萄、食用菌等特色果蔬。白滩寺村的农业愈发稳健,反过来带动旅游、采摘、果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去年,村集体实现收入约380万元,今年有望迈上新台阶。

  村里没有就此止步,又与中国工程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定制智慧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科技,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智慧“翅膀”。

  其实,白滩寺村的振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年,村里粗放发展经济,伴生出高能耗、高污染。后来,白滩寺村转变思路,向生态要效益、从文化里谋发展,打造“可耕、可学、可食、可游、可赏”和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如今,漫步在村庄,绿树成荫、小路蜿蜒,村居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即便是村里的公厕,干净程度也不比城里的逊色。

  67岁的田秀芬曾从村里搬到镇上,5年前,她又搬了回来。“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村里夏天有阴凉、冬天有暖气,还是住在村里舒服。”

  从“白滩寺,黄沙包,秸秆儿不过裤兜高”到“千亩田、折纤柳,西河春风拂锦绣”,这首从《白滩寺村志》中改编而来的村歌,不时在村头巷尾传唱,今年斩获了全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三等奖。歌词道出的,正是美丽乡村之变。

  “我们要让绿水清波、乡村景观和乡土文化在村里扎下根,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展望未来,村民们充满期待。(记者毛振华、宋瑞)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997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