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2/ 05 18:54:43
来源:新华网

乡村行·看振兴丨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滩”——黄河入鲁第一县行记

字体:

  新华社济南12月5日电 题: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滩”——黄河入鲁第一县行记

  新华社记者王阳

  初冬时节,在东明县的黄河大堤上行走、眺望,只见湿地、村台、古村落交织错落,现代农业项目、特色种植产业随处可见,田间公路、输电线路四通八达。

  南与河南兰考接壤,西北与河南长垣、濮阳隔河相望,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市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的黄河滩区面积317平方公里,占据山东省滩区总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是全省滩区面积最大的县。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的一处蔬菜大棚内,农民在采摘茄子。新华社记者王阳 摄

  “新建村台的高度达到4米多,不再担心会受洪水威胁。”长兴集乡竹林新村农民画家毛吉志,经常背着画板在黄河滩边写生,在他的作品中,从村台施工现场到村台新貌、从滩区洪水到群众搬新家……一幅幅作品记录了滩区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

  2017年起,山东省开始黄河滩区人居环境改造,2021年迁建任务全面完成,60万山东黄河滩区群众喜迁新居,圆了期盼多年的安居梦。“我们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边的村民,以往想都不敢想能住进窗明几净的小楼,房内装潢、家具、供暖、供排水等与城市家庭别无二致。”毛吉志说。

  在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沙窝镇,农民外运采挖出来的莲藕。新华社记者王阳 摄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振兴同步。产业发展是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关键。在长兴集乡黄河滩区,万亩虎杖种植基地生机盎然。这里按照“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目前已成功种植1.4万亩,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村民孟凡仁是虎杖产业园的一名“长期工”。他告诉记者:“我将一部分土地流转给虎杖基地,流转费一年有2万多元,在这里务工每年有3万元的工资。在基地的技术指导下,我还种了20多亩虎杖,效益可观。”

  近年来,东明不断尝试发展特色种植,一批现代农业和三产融合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东明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县南部9个乡镇和县境内整个黄河滩区,土地成方连片,水利灌溉、电力供应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有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优势,主要承载绿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任务。

  新产业不仅让一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也开始吸引外地人前来创业。焦园乡鲈鱼养殖基地负责人毛朋朋告诉记者,他从邻省到东明做养鱼生意,政府的服务让他感到暖心。“办立项手续、养殖证、环评备案都非常顺利,对接供电部门更换变压器也很便捷高效,让我可以把心思都放在生态休闲渔业项目上。”

  俯瞰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鲈鱼养殖基地。新华社记者王阳 摄

  在旅游业发展方面,东明注重保护传统村落,记录和传承黄河文化。在有着近500年历史的老君堂村,村民搬迁后,旧村址房屋保留下来,并得到提升改造、维修加固,成为乡村记忆的载体和乡村旅游的“打卡地”。村民还可以在此售卖自家种植的五谷杂粮,传统种植业有了新的销路。

  据焦园乡政府负责人介绍,随着文旅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当地近年来打造了“黄河入鲁第一村”、黄河大堤公路特色景观路、黄河湿地公园商贸中心等特色项目,讲好黄河故事、保护黄河记忆的黄河生态文旅路线正在形成。

  如今,东明特色农业、乡村文旅、高端化工等产业齐头并进,城市建设、民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生产生活之变、创业就业之变见证这里的乡村振兴步伐。昔日贫苦的黄河滩区,正变身美丽宜居的“幸福滩”。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68113001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