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笔楼|这样的肩膀,让人依靠,给人力量-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12/ 22 20:56:11
来源:新华社

千笔楼|这样的肩膀,让人依靠,给人力量

字体:

记者:令伟家、李代祥、张文静

这两天,积石山6.2级地震的一组“肩膀”照片,在朋友圈里刷屏:

一个满身尘土刚被救起的小孩,趴在同样一身尘土的武警战士肩头,被紧急送医;一个双眼微闭的小朋友,趴在一位解放军战士肩上,双手紧紧搂住战士的脖子;一位刚刚被救出的老人,搭着两名消防员的肩膀,被身体组成的“人肉”担架抬出……

很多网友留言,这样的照片,这样的肩膀,让伤者有依靠,给灾区以力量,让社会更坚强。随着更多救援物资陆续抵达,人们逐渐从惊恐中走出。更多的肩膀,汇聚更大的力量,救灾重建的步伐更加沉稳,更有底气。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刘集乡阳屲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逐家清查倒塌房屋,决不漏过一户,决不放过一丝救人机会。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消防人员全力搬运救灾物资,把运抵的毛毯、被褥等物品尽快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应急消防人员忙碌着清理地震引发的砂涌,打通道路梗阻,抢通群众生命线。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临时安置点,战士们在炊事车旁忙碌,顾不上自己吃饭,先给受灾群众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12月21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施工人员搭建活动板房。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一排排帐篷正在搭建,越来越多受灾群众住进了帐篷。随着更多物资的抵达,灾区人民的生活保障正迅速得到改善。

人们不会忘记,每有急难险重,人民子弟兵都会及时出现。人们也不会忘记,只要出现了人民军队的身影,群众的心里就更踏实,更安全。

洪水来袭时,是他们肩挑背扛,筑起稳固堤坝;火灾发生时,是他们如神兵天降,奋力灭火救援……

这次地震,同样也是他们,没日没夜救助受困群众,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

12月21日,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阳屲村为受灾群众搬运面粉。新华社发(侯崇慧摄)

时值严冬,又加寒潮,震区海拔高,滴水成冰。如果说,灾情是集结令,那么,严寒就是冲锋号。令人宽慰的是,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正加快进行,一批“防风、保暖、阻燃”的活动板房,已在震区多个村子搭建完成。特困人员以及老人、孩子多的家庭已完成优先入住。

在各安置点,一个个忙碌身影、一条条坚强臂膀、一双双有力大手,为受灾群众撑起了一片天空,让人们感到安全、感受温暖。

这样的肩膀,让人依靠。

还有无数无形的肩膀。

社会组织、广大群众同样积极行动,互助搀扶,互相依靠、互相温暖。

有牛肉面供应点爱心人士,带着全套设备和原材料,主动赶到地震灾区安置点,生火起灶制作牛肉面。一碗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牛肉面,温暖了受灾群众的胃,更温暖了受灾群众的心。

爱心企业也纷纷捐款捐物。有企业直接运来救援物资:棉大衣、帐篷、取暖炉、蜂窝煤、矿泉水、方便面……都是地震灾区急需物资,这样的爱心,雪中送炭,暖身暖心。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爱心企业给受灾群众提供免费牛肉面。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一碗牛肉面、一瓶矿泉水;一块蜂窝煤、一件棉大衣;热气腾腾的汤面、袅袅升起的烟火,这样的点滴之爱,在大灾大难面前,是受灾群众可以依赖的另一种肩膀。它使人感受到邻里之爱、社会温暖,帮助人们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这样的肩膀,给人力量。

积石山县,全称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全国县名最长的县之一,也是甘肃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县之一。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积石”。根据积石山县官网,这里的“积石”,就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积石峡。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高海拔地区的人们,与严酷的大自然进行着不屈的抗争,互帮互助,生生不息。

12月20日,在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居住在附近的马国龙(右二)在拉面摊上帮忙拉面。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这次地震发生后,58岁的大河家镇克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张辉林,迅速组织村民成功转移,及时排查风险,积极开展自救。村民们说:“每户人家在哪儿,甚至每一户老人孩子的房间位置他都清楚,一片漆黑中,他带着我们挨家挨户定位救人。”

像他们脚下广袤的大地一样,沉默、厚实而坚韧;像他们眼前滔滔的黄河一样,执着、深沉而勇敢。这些打着深刻地方烙印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战胜困难、迎接明天的力量源泉。这是灾区群众的精神“肩膀”,是战胜任何困难、迈过任何隘口的内驱力。

这样的肩膀,坚实恒久。

倚靠这样的肩膀,胸怀这样的笃定,让我们和灾区人民一起,展现坚强和力量,早日战胜地震灾情,重建美好家园。(题图漫画:潘红宇)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4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