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2月2日电 题:台上是乡音 台下是乡情
新华社记者邓倩倩
临近春节,文化下乡演出的邀约不断,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的演职人员更加繁忙。早晨7点多,闽剧演员就分赴不同县区的乡村剧场送演。
闽剧,是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了二十多年丑角的闽剧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黄东闽,和他的搭档又踏上了下乡演出的路途。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他们来到了罗源县起步镇庭洋坂村,这是今年福州市“三下乡”活动的启动站。
闽剧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黄东闽在勾画脸谱。新华社记者 邓倩倩 摄
“我们这次送演的是由两个人搭档的折子戏《丑洞房》,是从《凤还巢》中选取的一段富有冲突反转的喜剧。”黄东闽说。
经过换装,黄东闽用白粉抹一个“豆腐块儿”,又在脸颊两边点上大大的腮红,丑角的特征就亮出来了。上台后,两个人滑稽的动作和语言不时引起观众大笑。
“这是福州的非遗文化,我们回到家乡要亲身感受一番,再向外地的同学推荐家乡文化。”返乡大学生兰淑婷说。
观众在与闽剧演员互动拍照。新华社记者 邓倩倩 摄
“戏曲形成之初本就带着民间性和草根性,闽东地区有较好的闽剧观众基础,高峰时期大约有三四百个闽剧团在各地演出。”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书记林颖说。
闽剧并不只是属于老一辈的艺术,许多年轻的面孔正在接过“接力棒”,让闽剧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持续通过优秀经典剧目来传承培养“新苗”,入选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闽剧青年演员平均年龄仅21岁。
“95后”小生林宇辉就在闽剧《荔枝换绛桃》挑起大梁。他对闽剧的热爱源于从小耳濡目染,在他看来,闽剧的发展需要靠“两条腿”走路,“创新是‘迈出腿’,让闽剧走得更远,传承是‘支撑腿’,是闽剧的底蕴,二者缺一不可。”
近来,“乡村戏台 百姓乐园”福建戏曲迎新春走基层系列演出也在全省各地同步启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大班人马奔忙在演出途中。“能为基层老百姓送上文化大餐,看到他们的笑脸,我们的一切辛苦都值得。”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说。
大型新编古装闽剧《过崖记》剧照。(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供图)
2023年,福建省推动各地试点建设提升乡村戏台200多个,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进乡村演出超4200场、观演人数超200万人次。
“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不只表现在物质水平上,还体现在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使我们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延续和传承。”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吴新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