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频出“新招” 促科创成果转化-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26 10:19: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产学研合作频出“新招” 促科创成果转化

字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举措”。记者采访获悉,针对产学研合作中的痛点,各方正积极探索专业科创服务经理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成果收益约定等新机制新模式。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模式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有效发明专利,但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仍然较低,科技成果转移、产学研合作仍有较大潜力待激发。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条有效的路径,就是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而最大的潜在发力点之一就是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创新和更高层次的合作文化创新,来更好地支持我国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引领未来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近日在出席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时表示。

  当下,平台、高校、企业等各方,从校企对接、成果转移、企业自身落地研发成果等产学研合作全流程各个环节入手,推出新机制、新模式。

  “前不久,2024年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上,一家黑龙江的农业公司将自己对于农业机械研发的需求,通过北京工业大学的技术经纪人迅速反馈给学校。这家企业短短一周内成功对接上北工大的两个学院,大大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效率。”中关村智酷公司董事长赵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助力学术机构与企业实现更高效更深度的对接,赵强口中的“技术经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高校的科研人员更关注研发和技术本身,而企业的需求往往更偏向市场,这就使得双方沟通面临一定困难,需要同时了解双方特点和需求的专业人员来加强对接。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推出了专业科创服务经理人的培训和服务机制。”赵强提到,以现有的高校、孵化园区等科技孵化人员为基础,公司设计了包括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在内的一整套培训体系,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目标是组建一支懂得科技创新规律、具备科创服务资源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帮助校企双方更高效、更深度对接。

  科创成果转移应用不够高效同样是产学研合作面临的痛点。记者走访多家高校了解到,现有的成果转化方式中,一般将成果的70%至80%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学校持有剩余所有权以获得成果转化的收益。但这一模式下,学校持有的成果所有权作为国有资产,其处置需要更加严格的审核,大大制约了企业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效率和空间。

  针对成果转化矛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学校所有权部分在约定收益的基础上转让给发明人,发明人获得全部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学校通过转让协议享有科技成果未来收益。据了解,相关试点开展的3年间,通过赋权试点方式转化成果44项,涉及172件知识产权、38家公司,覆盖芯片、生物医药、防腐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

  “这一模式用知识产权处置代替了股权处置,提高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和效率,并且充分保障学校国有资产利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表示。

  科创成果转移到企业并非“终点”,企业自身科研力量得到提升,才能真正促进创新成果赋能产业发展。企业与高校进行人才联合培养也成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之一。

  量子科技企业国仪量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与高校共同培育,公司获得了大量优质的科研力量,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2022年9月,公司获批建设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由公司提供联合培养资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公司提出的博士后研发课题提供咨询、评估、论证、优化或提出新建议,公司已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动站联合招收11名博士。”

  “第一批次进站的博士后杨博士,已经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站的博士们逐步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将持续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上述负责人说。(记者 袁小康)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