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青春之歌|郭玺:青春在沙海中“闪光”-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03 19:07:25
来源:新华网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青春之歌|郭玺:青春在沙海中“闪光”

字体:

  新华社兰州5月3日电 题:郭玺:青春在沙海中“闪光”

  新华社记者张睿、张智敏

  行走在五月的八步沙林场,榆树葱绿,柠条吐蕊,满目绿意间偶有几株紫色的丁香花点缀其中。

  林场深处,一片绵延的绿色山坡中,38岁的郭玺正顶着烈日给一株柠条苗浇水。“这个地方以前就是沙漠,现在有了草和树,风把沙子就吹不起来了。”郭玺看着嫩苗,像看着一个孩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八步沙——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之后,当地六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庄稼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他们就是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

  六老汉老去后,他们的后代接过父辈的铁锹,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深埋”进沙海,带领群众治沙育林,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拱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和农田。

  1985年出生的郭玺,是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的侄子。作为八步沙林场管护员的他,扎根荒漠,接续奋斗,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抹沙海中的“绿意”,成为八步沙林场的第三代治沙人。

  八步沙林场管护员郭玺。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然而,曾常年在外打工的郭玺,起初在面对八步沙的“召唤”时,他是抗拒的。“2016年之前我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伯伯叫我回八步沙帮忙,但是打工收入是林场的一倍,所以刚开始我并没有回去。”郭玺坦言,郭万刚曾三次叫他回八步沙林场治沙,但他嫌收入低一直比较犹豫,“即使回去了也没打算长待”。

  “那时候我想着秋天回去帮一阵子忙,等到来年还是要出去打工的。”郭玺说。但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2016年秋,郭玺回到八步沙林场,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八步沙,这个略显消瘦的身影从此日日夜夜与这片林场联系在了一起。

  谈及是什么原因让他放下顾虑彻底决定留在八步沙时,这个不善言谈的西北汉子罕见地打开了话匣:“真正拿起铁锹开始种树的时候,我才明白了老一辈人的精神。他们进沙漠时,都是跟我一样,甚至有的比我还年轻,他们能够坚持下来,我绝没有理由不继续这项事业。这是我的家乡。”就这样,一句“父死子继”的誓言,和铺满山野的柠条花,彻底留住了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

  八步沙林场景色。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选择留下后,郭玺就把他的全部热情和能量奉献给了八步沙,每年大地解冻、万物复苏的时候,郭玺就开始了忙碌。植树造林,压沙治沙,等新一年的植树季过去后,接下来便是繁复劳累的浇水工作。为了让苗子喝饱水,郭玺每天都要开着重型洒水车接水、运水、浇水,一天平均要拉八九趟。

  “我现在凌晨四点就起床工作了。早起一点,就可以多拉一趟水,沙漠里水是最宝贵的东西。”郭玺动作熟练地打开接水管,感慨现在的治沙条件相较父辈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郭玺在八步沙林场内给树苗浇水。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我爷爷那一辈是用毛驴车拉水,而且一棵树只能用一勺水;伯伯郭万刚他们用农用车或者摩托车,每个树坑里只能薄薄地灌一层;现在我们各种机械都方便了,水也可以浇得更多,像这一片的树苗存活率可以达80%以上。”如今,以郭玺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创新采用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等方式,提高治沙效率。

  在继承祖辈、父辈治沙精神的基础上,郭玺引入先进机械和技术,使治沙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大力发展沙产业,通过种植沙生植物、发展沙漠旅游等方式,提振林场经济效益。郭玺眼中,未来的八步沙不再是单纯的防风治沙造林,而是要“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青春。在这片黄绿色的天地间,郭玺的青春熠熠闪光。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