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改革故事丨开放前沿,他在外企见证“徒弟”变“掌门”-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01 21:38:09
来源:新华网

身边的改革故事丨开放前沿,他在外企见证“徒弟”变“掌门”

字体:

  新华社天津8月1日电  “抢占碳化硅赛道,就如同登山一样。我们和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一起竞争,现在可以说,快看到山顶的风景了。”纬湃汽车电子(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纬湃天津)总经理曹振岐说,他们用3个月时间完成产线搭建,顺利实现碳化硅功率模块量产,积极拥抱新能源汽车电气化零件的核心业务。

  碳化硅功率模块只有巴掌大小,但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十分重要。“新能源汽车行驶中,直流电需要转化为交流电供电机使用,而碳化硅功率模块可以降低能量损失,让电池更加耐用。”曹振岐说。

  今年3月,包括碳化硅功率模块在内的新能源智能制造与汽车电子新产品投资项目落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经开区),6月,纬湃天津电机产品产量突破一百万套。

  近年来,总部位于德国的纬湃科技深化在津战略布局,不断在天津经开区加大投资力度。去年纬湃科技与天津经开区达成投资协议,进一步扩大生产,预计每年带来上亿元新增销售额。

  这是纬湃汽车电子(天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新华社发

  外企为何会在中国不断投下“信任票”?在天津经开区外企工作了近30年的曹振岐的感悟是,天津的区位优势、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储备,以及全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创新探索,为外企在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对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

  “一开始,我们在外企是当‘徒弟’。生产技术、管理规范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索、精心研究。”1996年,从天津大学毕业的曹振岐满怀热情,来到在天津经开区落户的美国企业摩托罗拉应聘,当上了一名测试工程师。

  “公司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我们一边学习一边调试,与国外同事一起摸索质量改善的新方法新思路。”曹振岐说。

  但同时,曹振岐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不能只靠别人教。2006年,他到纬湃天津从事管理工作后,尤其注重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在天津经开区的帮助支持下,2021年,纬湃科技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2023年,又启用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天津实验室,成为电气化相关产品的重要研发、测试及生产基地。

  “随着中国团队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往匈牙利派驻了8个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协助解决当地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曹振岐说,近年来,很多项目的设计和验证全部由中国本土团队完成。

  当下,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正加快建设步伐,一批智能工厂和无人车间不断涌现。曹振岐回忆,20多年前,外资在华工厂代表是“人挨着人”的流水线,如今,在中国数字技术的不断“突围”下,智能化产线、无接触物流正改写着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我们实现了他们想象中的工厂。”曹振岐说。

  去年,纬湃天津与中国电信天津分公司签约合作,在纬湃集团全球布局中率先实现“5G+物联网”无接触物流技术,减少了一半成本,运输效率提高50%,项目也获得了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支持。

 这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不只有纬湃天津,更多的改变正在天津经开区发生。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从“一只机”(摩托罗拉)发展到汽车、手机类集成电路、摄像头、高端服务器等尖端产品多元化产业加速集聚,如今,天津经开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超过750亿元。

  不仅量升,还要质优。截至今年7月,天津经开区内已拥有7家智能工厂、23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现在来看,外企制造业供应商里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多。”曹振岐说,从“学技术”到“教技术”,从“当徒弟”到“接掌门”的进程背后,更是中国不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厚植对外开放沃土的生动缩影。

 

  统筹:曹建礼、邵香云、毛振华

  记者:杨文、梁姊

  图片:赵子硕

  海报:方金洋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