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2月11日电 题:穿越高楼山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郎兵兵、王俊杰
从两小时才能翻越的陡峭山路,到仅10分钟就能穿越的高速隧道坦途,从昔日令人胆寒的惊险征途,到今朝坦然自若的畅快之旅……时隔十年,记者再访高楼山时,不禁感慨“天堑变通途”!
高楼山,坐落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境内,山似高楼,平均海拔2151米,最高峰海拔达4187米。一听名字,很多人就想去感受一下它的雄伟壮丽。
然而,翻越高楼山并非惬意的旅程。50多公里长的山路,有一段长达4.2公里的12个连续弯道路段,被当地人称为“十二道拐”,因其一侧靠山一侧临崖,道路崎岖、坡陡弯急而成为国道212线行车安全隐患较大的路段。
十年前,记者初次前往文县采访,乘车冲上“十二道拐”打算一睹高楼山的风采。起初,车窗外那片被秋色浸染的林木,让人恍若置身于彩色画廊,但随着弯道愈发密集,坡度愈发陡峭,不适感猛然来袭。连续大幅度的急转弯很快令人头晕目眩,就连看窗外的山峦树杈都有了重影。下山后,记者头晕眼花,五脏倒悬,呕吐不止。自此以后,每当听到“高楼山”这三个字时,便两腿发软。
当地司机说,没走过的人开车要两个多小时,就算是熟悉高楼山的司机,至少也要1个半小时。车辆下坡、过弯、会车危险重重,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湿滑,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当地干部说,遇到大幅度转弯时,即便是平时不易晕车的人也有可能感到不适,遑论欣赏窗外那壮观的风景了。
就是这令人胆寒心悸的“十二道拐”,也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人间奇迹。
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文县公路段段长赵军林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国道212线高楼山段被打通,这段曲折蜿蜒的山路成为连接甘肃和四川两省的交通要道。高楼山路段一直以砂石路面为主,雨天泥泞不堪,冬天积雪结冰路面湿滑,行车条件十分艰苦,翻越高楼山要5个多小时。公路养护人一代接一代,精心守护保障其畅通。1998年,高楼山部分路段铺筑了简易油路,行车条件有所改善,但翻越高楼山仍要约4个小时。2009年,在汶川地震灾后交通重建中,高楼山路段得到彻底改造,道路整体被拓宽,并增设了交通安全防护和排水设施,路况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行车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左右。
这是高楼山路段雪天一景(无人机照片)。(李董 摄)
然而,哪怕是车程缩短到两小时,也还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块短板——来往车辆仍要面临坡陡弯急、地质灾害多发等挑战。当地群众说,一旦有个急病,高楼山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会延误救治时间。
这是高楼山路段“十二道拐”一景(无人机照片)。(李董 摄)
阡陌交通,事关民生。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境内自然资源富集、旅游资源独特,因气候湿润,植被茂盛,被誉为“最像江南”的甘肃城市。但这里山大沟深,江河密布,道路崎岖狭长,临水临崖、坡陡弯急等道路多。过去由于交通条件差,物资运输成本高,独特的资源并没有转化为良好的经济效益,群众出行更是面临诸多不便。
打通梗阻,连通要道,畅通民心。说干就干,干出从“量”到“质”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陇南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以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普通省道、旅游公路为主干道,以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框架基本形成。自此,陇南人迎来了交通面貌提质升级的新时代。
2013年12月26日,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陇南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2018年3月25日,陇南成县机场正式通航,结束了陇南没有航空运输业的历史。
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便是2017年开工建设的武都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高楼山隧道。施工人员克服了斜井长、断层破碎带多等建设难题,终于在2024年7月将这条全长12.26公里的甘肃省第二特长公路隧道建成通车。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这是已开通的高楼山隧道。(李董 摄)
历经几十载,陇南结束了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飞机场的历史,形成了一批幸福小康路、富民产业路、资源开发路、乡村旅游路,极大地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车辆驶出高楼山隧道,从后视镜中回望,一幅交通先行、幸福开路、人享其行、货畅其流的美好图景在高楼山下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