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4岁的小耶格是远近闻名的“明星”。
穿上云云鞋、披上羊皮褂,左手持鼓,右手执槌,旋转、吆喝……刚从幼儿园放学的小耶格,跟着身为非遗传承人的舅爷,大大方方地在当地街头练习羊皮鼓舞,颇有专业舞者风采。
开展羊皮鼓舞教学培训和展示展演、孵化“小耶格”非遗传承品牌等,是当地多年来持续进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非遗项目活态展演传承的缩影。汶川县现有羌族刺绣、羌族萨朗、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口弦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
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羌年是中国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3至5天。在此期间,羌族民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该遗产项目是集民间信俗、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践,也是承载着羌族民众社会实践、生活经验、传统知识和伦理规范的文化空间。
近年来,“羌年”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萧永航、何艳、罗娟
画面来源:汶川县融媒体中心、汶川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