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02 17:55:16
来源:新华网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字体: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化拓展实践育人载体与平台,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社会和农村了解国情、社情、村情和民情,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其强国之志,实践其报国之行。

  调研秀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组建“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秀美乡村”调研团前往全国双百人物、小说《林海雪原》的生活原型、特级侦查英雄杨子荣的故乡牟平嵎峡河村,深入调研红色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助力作用。

  嵎峡河村依托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国家田园综合体项目,高点规划,强化投入,对红色文化、新兴产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达标。实践团通过参观村庄和访谈村干部、村民和游客得知嵎峡河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村民收入越来越多,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游客数量与日俱增。实践团在感受乡村振兴喜悦之余,也帮助村干部和村民分析嵎峡河村产业振兴和红色文化结合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帮助村庄谱写更新、更美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调研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到烟台牟平和东营广饶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引领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深刻价值和时代内涵,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烟台牟平,实践团参观了杨子荣故居和杨子荣纪念馆。杨子荣故居院内青石铺地,古朴而庄重,两侧悬挂的杨子荣事迹介绍资料,如同历史的画卷,缓缓铺陈在眼前,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间矗立的杨子荣半身汉白玉塑像,英姿飒爽,目光如炬,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塑像基座上,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的“大智大勇,一代英豪”八个大字,更是对杨子荣一生最精炼的概括与最高的赞誉。通过参观故居,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杨子荣的传奇一生,对文学作品《林海雪原》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广饶刘集,实践团参观学习刘集红色教育基地和中国孙子文化园。刘集红色教育基地是依托全国建设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刘集党支部建设而成,刘集党支部作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通过参观和学习,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军事智慧,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探寻非遗魅力,讲好中国故事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组建的“‘新’欣向荣,‘乡’约未来”实践团,奔赴东营广饶县,拜访麦秸画传承人蒋庆明老先生和棒槌花边传承人贾爱颜女士,亲身体验非遗独特魅力,感悟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麦秸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它以麦秆为主要原料,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蒋庆明老先生用一双精巧的手制造出了一幅幅精致绝美的作品,如腾云驾雾的蛟龙、栩栩如生的鸳鸯,将田间秸秆变废为宝,为艺术注入了新生命。

  棒槌花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编织技艺,制作时使用的绕线管被称为棒槌,因此便得名棒槌花边。在山东广饶,棒槌花边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历程,具有构图新颖、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层次清晰、清淡素雅、秀丽多姿的特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外国朋友称它为“精巧的工艺品”。梨园村贾爱颜女士作为棒槌花边传承人,努力带领棒槌花边走向世界,让外国人读懂中国故事。

  志愿服务社区,增强为民服务本领

  为引领青年大学生用青春书写基层实践故事,练就过硬本领,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学院组织2支团队到烟台建昌街社区和广饶县梨园村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团在社区和村庄积极推广普通话,大力宣传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不断激发村民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实践团成员从基础的拼音字母入手,教居民如何正确发音,经过一个周普通话普及和训练,居民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升。面向农村儿童开设“推普课堂”,通过发音练习、朗诵展示、语言游戏等环节,在寓教于乐中引导他们感受普通话和规范字的魅力,同时还采取面对面问答、模拟对话等方法,提高孩子们普通话实际运用能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学好普通话”的种子。

  实践团开展英语公益课堂,借助歌曲的欢快旋律以及游戏的欢乐氛围,让孩子们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组织学生阅读充满趣味的学习材料,观看生动有趣的英语视频,全方位提高孩子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组织一对一英语辅导,帮助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探索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路径,遵循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将价值立场转化为具象实践,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怀娟 吕文蓉 孙建滨)

【纠错】 【责任编辑:刘觅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