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文物与科技路上的公诚勇毅-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29 18:41:44
来源:新华网

西北工业大学:文物与科技路上的公诚勇毅

字体: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与文化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滋养着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中国科技教育领域的璀璨明珠,以其深厚的科研底蕴和前瞻性的视野,引领着科技创新的浪潮;而文化遗产保护,则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守护着民族的记忆与灵魂。

  科技与文化遗产,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科技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修复、环境监测等,使得古老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加精准、高效地保存下来。同时,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灵感与源泉,没有人文底蕴的科技创新是经不起审视的,许多传统工艺和技术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突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对中华文明史的一种认同,对于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提升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也要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教育资源分配、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给予文化遗产保护足够的关注与支持,让科技与文化在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中共同繁荣。

  西北工业大学在人们眼中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理工科,但在校内的专业安排中,也不乏许多科技探索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实践,恰恰共同构成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双轮驱动,提供了良好的有机结合,让科技与文明在和谐共生中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不论是科技发展还是文化遗产保护,其实都离不开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也都与其校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外化表现以及共同的精神追求。而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虽然与科技领域看似相去甚远,但我同样找到了与“公诚勇毅”相契合的共同精神价值。

  “公诚勇毅”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由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百岁老人潘承孝先生手书。

  “公”,是学者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唯有公,才能令人跳出局限性,眼界无穷天际宽,前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后有周总理为南开大学题写的校训“允公允能”,这都无不在彰显着“公”的意义。作为高校教师,行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理解其含义,它要求我们在科技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秉持公正无私之心。在科技领域,这意味着科研工作者应追求真理,维护学术的纯洁性,确保科技成果惠及全人类,正如西北工业大学所践行的,以国家需求和民族利益为重,公正无私地贡献科技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公”则体现为对历史的尊重与公正对待,不因时代变迁而偏废,不因个人喜好而有所偏颇,确保每一份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

  “诚”,它要求我们在科技与文化的探索中,坚守诚信之道。在科研活动中,“诚”是科研伦理的基石,是数据真实、结论可靠的保证,是科技工作者对科学精神的忠诚。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诚”则体现在对文化遗产原貌的忠实记录与修复,不伪造、不篡改,让后人能够真实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勇”,激励我们在科技与文化的征途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勇”是科研工作者突破技术瓶颈、攀登科技高峰的勇气,是西北工业大学师生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勇”则是对抗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的决心,是保护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担当,更是“知耻近乎勇”。

  “毅”,在科技与文化的传承中,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在科技领域,“毅”是科研工作者面对失败不屈不挠、持续探索的坚韧品质,是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毅”则是对文化遗产长期、系统保护的坚持,是对文化传承使命的坚守。唯有如此,才能在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坚持下去,走过这条崎岖却光荣的道路。

  “公诚勇毅”,这四个字不仅镌刻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徽上,更应该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心中。它们不仅是科研与保护的行为准则,更是科技与文化共同的精神追求。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公诚勇毅”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科技之光与文化遗产之韵在相互辉映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这四个字的校训,虽然是现代提出的理论,但古今中外,无数的科技和文化工作者们也都无不在践行着这无声的行为准则,因为文化强国、科技赋能的要义就在此处,不仅是一条校训、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接力,一个初心,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使命。(曹静)

【纠错】 【责任编辑:刘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