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坐落在胶东半岛、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烟台,一直以来始终秉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关切、服务产业重大需求的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探索全环境育人新模式,坚持一融双高,五位一体,全域联动,努力培养“双卓越”(卓越思想道德素质、卓越专业素质)一流人才,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服务黄河流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鲁大贡献。
建院40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上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在8700余名本科毕业生中,有450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考取博士,涌现出国家杰青林强和梁振昌、国家千人专家孙士生、国家优青王万鹏、青年泰山学者刘成及省特级教师谷萍、李向红,齐鲁名校长张耘等众多优秀生物学科科研教育工作者,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校友逾千人,被社会各界誉为“鲁大生科现象”。
一、加强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为“双卓越”人才培养举旗定向。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强化深学,培根铸魂凝心聚力。开展理论联学、人才联育、科研联攻等,使全体教师在“沉浸式”“实景式”党课中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爱国情怀,增强能力本领。构建“固本培研”工作体系,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实境课堂”,打造“乐学、乐享、乐创”的综合素养提升项目,引导广大教师学思践悟凝共识、立德树人守初心。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青年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四级成长体系”,多途径提升教学、实践、科研、服务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学风教风、考研就业绩效考核,强化学风建设政策激励导向。加强高素质、肯奉献、强能力、专家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聚力抓好考研就业,营造师生互尊互爱、人心思善、人心向上、惠风和畅、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生态。
二、卓越目标引领,明确素养要求,为“双卓越”人才培养谋篇布局。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着眼服务国家和学校未来发展,开展“立德树人的鲁大使命和以生为本的鲁大行动”教育思想大讨论,回应新时代卓越人才新标准,明确提出“双卓越”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卓越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专业综合素养的研创型人才。联合黄河流域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共同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9所高校)、烟台市政府部门、绿叶生命科学集团、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研讨制定一流人才培养“五会五能”(会学习、会做事、会生活、会做人、会创造,有健全的人格、有健壮的体魄、有娴熟的技能、有适应的能力、有创新的精神)素养要求及培养方案)素养要求,合力打造卓越思政育人、卓越一流人才培养融合的高质量生物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流思政“师资、课程、教材及教育教学基地”,强化生物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群融贯课程思政功能,打造“卓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一流“专业、课程、研创师资、实训实践基地”以及校际共育平台、第二课堂、创业孵化基地等,打造“卓越”专业素养及综合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联合学校主管部门制定《鲁东大学卓越课程教学提升计划》《鲁东大学学生卓越体验提升计划》,建立“三个课堂”相融互补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新格局,构建支撑学生“五会五能”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建立“学习应用、质疑探究、分析实验、研创建模、规划创业”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健全面向全周期培养的教师教学创新与指导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与评估机制;科学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类培养模式,实施“智慧+”课堂育人计划,营造“跨学科、重实践、求创新”育人氛围,构建“双卓越”一流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
三、校地协同育人,资源汇聚共享,为“双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紧紧围绕“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等政策,制定并实施富有专业群特色的《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校地协同育人机制。
聚焦黄河流域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建立由36所高校组成的黄河流域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1115”工作体系,即坚持立德树人核心,突出“生物医药+大健康”工作特色,以“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为建设路径,把握“课程思政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教材编写、产教融合”五个着力点,打造黄河流域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党建思政理念共通、办学资源条件共享、人才培养路径共联、产教融合协同,赋能和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四、变革教学方式,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双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路径。
强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构“两测四评”技能实训教学模式和“四步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两测”——实践前测学生技能基础,实践后测创新技能提升效果;“四评”——校内教师评、校外导师评、线上名师评以及学生自评;“四步递进”实践教学体系——体验、实操、巩固、再造:在第一至第二二学期安排二到三周生物科学与工程类通识实验,第三至第四学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十至十二周专业实验实训,第五至第六学期安排十二至十六周工程实训和顶岗实习,第七至第八学期安排十至十二周创新设计、创业实训,促进大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素养提升。创立实践教学考核赋分、创新创业赋分加分及冲抵学分等学分管理制度。强化教学方式改革,开发联合实习虚拟仿真平台,利用远程实景技术构建远程实境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场域,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以及黄河流域生物医药高校联合打造国内一流人才培养实习体系。构建信息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开设数智课程和AI+课程,营造开放、智能、泛在的智慧课堂环境,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等教学场景应用。
实施“赋能工程”,搭建创新平台,为“双卓越”人才培养打造良好生态。聚焦党建育人、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入实施“四大赋能工程”。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化“红色引领,绿色筑基”工作理念,高站位、小切口、全体系、重实效,实施“党建+品牌”赋能工程,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和组织力,构建党建引领“双卓越”人才培养新格局;通过抓好沿黄高校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研攻关、联合建设科研平台、联合聚才引才,实施抓“服务黄河流域生物医药协同育人赋能工程”;围绕滨海生态资源调查和野外实习,联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联手打造“全国高校滨海生态资源调查和野外实习联盟赋能工程”;聚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紧密对接全省和烟台市知名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共联共建共融协同创新赋能工程”,助力“双卓越”人才培养。近年来,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44篇,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创新竞赛奖励500余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一等奖15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75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90%以上。历年应届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52%以上。(王全文 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