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引领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举措,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经济增长注入积极动能。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近年来,该校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牵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相关学科积极向“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方向交叉融合发展,构建起契合“双碳目标”、适应“黄河战略”的学科专业集群;先后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7个新兴专业和碳储科学与工程等9个“双碳”微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布局建设储能、碳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学科方向,积极申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等与服务“黄河战略”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方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开设与黄河流域密切相关的通识课程及选修课程;不断创新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黄河精神融入课程教材。强化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构建,为黄河流域的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聚焦黄河战略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该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积极适应黄河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区域碳排放强度收敛化、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绿色化的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服务黄河流域交流合作机制,依托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绿色能源产业学院,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研究院、学校资源优势,构建资源共享型育人平台。将产业化应用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应用过程紧密衔接,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联合研发等项目。通过与海科新源、石大胜华等企业共管共建的管理体制,共同制定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步推进实习实训及产学研合作项目,拓宽学生实践路径与就业渠道。
聚焦黄河生态保护和安澜屏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该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积极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有针对性地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围绕储能及碳基新材料、绿电绿氢、产业脱碳与CCUS、碳评价、清洁油品及高价值聚合物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技术攻关。2024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支撑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行动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校还重点推进了高层级科研平台建设,聚焦区域高端石化等优势产业,高标准建设“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牵头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并作为第二单位获批2个,同时联合政府、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专项,布局建设绿电、绿氢、储能、绿碳、CCUS及清洁油品等6个方向的新质生产力国家级创新平台及示范工程。牵头获批“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4个。以原创技术需求为牵引,深化与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围绕修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展开研究,在污染系统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领域,为黄河三角洲环境治理方面提供支持。
聚焦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人才引育留用
该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加大引育国家战略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建立了从青年博士到领军人才再到顶尖人才的梯次引进机制,打造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全面启动“1515”人才工程,制定实施“百名博士进山石”计划。同时,该校还注重现有人才的培育和提升工作,通过政策导向、制度激励、经费保障等措施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不断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现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4项、7人次,省部级人才工程2项、6人次,成功培育省级人才团队3支,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未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杨波 汤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