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行业封杀”“实名举报骗子公司”……耸人听闻的“举报”是他们的常用话术。借此吸引到消费者后,直播间里“买贵包退”“车况保证”说得天花乱坠……车辆卖掉后各种推卸责任,甚至直播间也悄悄关闭。
记者调研发现,消费者线上购车容易遇到网红“举报体”误导、车辆价格虚高等问题,部分车企的社会评价和商业信誉也因网络谣言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专家建议应依法持续净化网络和市场环境,提升消费者的依法维权意识。
假举报真吸粉,扰乱市场秩序
记者发现,近期有多个账号发布视频,以“举报”开头,主播举着身份证,把自己打造成因公布真实价格而受到同行排挤的受害者。“我被行业封杀”“拒绝被和谐,和你们干到底”等是他们的常用话术。
部分主播在业内小有名气,个别账号粉丝数为百万以上,如被封的某短视频账号粉丝有554万,曾发布诋毁平行进口汽车行业的虚假消息。
天津市平行进口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张婷婷介绍,平行进口汽车是新兴行业,在国内没有4S店,消费者主要依靠新媒体特别是直播平台的头部主播了解相关信息。他们的虚假宣传,容易扰乱市场,误导消费者。
除了被网络大V的“举报体”影响判断和认知,消费者还会遭遇价格虚报陷阱。
天津是全国平行进口汽车的主要口岸之一,进口量占全国八成以上。某短视频账号日前发布视频称,手中有天津港平行进口车最新行情底价。一家天津汽车销售公司的负责人陈江却直言,所谓“行情底价”远低于正常售价,甚至低于进口价。
深圳消费者刘昊去年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款“道奇”牌跑车,价格仅157万元,比正常价便宜20余万元。购买后交车时他发现,车辆配置与网上承诺的完全不一样,属于低配充当高配。他与车商沟通数日无果,只能无奈退车。“听着便宜,买起来全是坑。”刘昊说。
陈江透露,网红主播之所以报价低,是以个别车辆“最低配的最低销售价格”来吸引流量。实际操作中,他们会通过提高“三包”价格、捆绑高额保险、收取“出区条”(车辆开出保税区的凭证)额外费用等方式弥补差价。
恶意造谣抹黑,车企也是受害者
当消费模式不断创新,网络已成为当下商品推广的主流渠道,但网络造谣和恶意传播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市场环境。
近日,网上曝出一则某新能源车企向某平台投诉的通知函,该通知函显示,今年3月2日,某平台自媒体账号对该车企的新品车型进行恶意P图,将“奠”和“新能源殡仪车”等字样贴于车身,在网上引发讨论。
记者调研发现,2023年以来,多家车企纷纷以严重损害企业社会评价和商业信誉及用户合法权益的名义,起诉了一批大V、自媒体账号,并提出索赔。业内人士透露,尚未发布过新车的车企也未能幸免,遭遇了恶意泄密以及不实谣言的影响。
去年底,国家网信办公开曝光一批破坏网络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号“车透社”赫然在列。通报显示,“车透社”账号主体在多个平台建立矩阵账号,通过发布某汽车企业负面信息向该企业施压,寻求开展商业合作。在遭到拒绝后,持续发布该车企负面信息。
多措并举,净化网络购车环境
“直播间里说得天花乱坠,什么买贵包退,车况保证……买了之后真发现问题,就各种推卸责任,甚至可能直播间也悄悄关了,人都找不着。”有消费者无奈地告诉记者。
张婷婷认为,个别网红和经销商通过“假举报、真吸粉”的方式获利,但这种“假举报”行为,不仅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纠纷,还会进一步破坏市场秩序。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应依法持续净化网络和市场环境。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薄文广认为,网红大V具有较强的网络影响力,相关部门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的网红大V,要依法严厉打击,采取针对性警示、禁言、封号等管理措施,持续净化市场环境、网络环境。
进口汽车行业透明度也被期待得到进一步提高,受访企业呼吁,由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与直播平台沟通接洽,提供最新的权威行业信息,进一步打造透明的行业环境。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新广呼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造谣行为,让扰乱市场的行为无处遁形,消费者如果遭遇购车黑幕,也应及时寻求法律手段解决。(李明、陈江、刘昊为化名)(记者王井怀 张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