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古代帝王容貌 赋予历史鲜活气息-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2/16 09:59:59
来源:科技日报

复原古代帝王容貌 赋予历史鲜活气息

字体:

  图为观众参观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本报记者王禹涵摄

  11岁的栾宗齐是个“小历史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他好奇地摸摸基因测序仪,盯着复原后的人像图看了很久,又和数字人“宇文邕”对起话来。和他一样来参观的小朋友,个个兴致勃勃,像是在科技馆畅游。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对话宇文邕——北周武帝孝陵科技考古成果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吸引了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

  科技考古是一门融合了诸多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在考古遗址及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陕西北周武帝孝陵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过程中,科技发挥了强大的赋能作用。此次是首次以展览形式来展现科技在考古中的应用,开启了国内博物馆科技考古展的尝试。

  将“实验室”搬进博物馆

  步入展厅,记者的目光被一幅图画所吸引。作为背景墙,这幅由分子化学公式组成的画,让展览科技味十足。

  1993年,陕西咸阳一座古墓被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抢救性发掘时发现,这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墓——孝陵。这一发现,拉开了探索北周时期历史文化的大幕。

  今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采用颅骨CT扫描等技术初步复原的宇文邕面貌。此外,他们还从族群起源、面貌复原、死亡原因、饮食结构等方面揭示了宇文邕的生前景象。

  “我们注意到这个前沿研究,尝试做一个科技考古成果展。”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展人潘婷表示,此次展览未展出实体文物,而是将文物的历史信息浓缩在互动展板、数字人、AI模型等虚拟平台上。

  潘婷介绍,本次展览引入了“实验室”的概念,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相结合,对北周武帝孝陵的科技考古成果进行了科学转化。在展厅内,烧杯、试管等有序摆放,营造了一个逼真的实验室环境,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科技考古的独特魅力。

  分子考古破解历史谜团

  “你来自哪里?你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你为什么喜欢吃丹药?”展厅中部,不少观众向数字人“宇文邕”连连发问。

  宇文邕在位期间曾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对后世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却在青壮年期突发恶疾离世。关于他的族源、外貌以及死因,一直众说纷纭。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说:“遗传学分析证实,宇文邕为来自古东北亚人群的鲜卑人与北方汉族的混血后裔。这一发现,不仅为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找到了血缘上的直接证据,还揭示了古代鲜卑的形成经历了与周边人群动态混合的过程。”

  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沉积相关的基因位点后,文少卿带领研究团队结合颅骨CT扫描技术对宇文邕的面貌进行了初步复原。这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

  看到黑头发、黄皮肤和棕色眼睛的数字人“宇文邕”,记者顿时感到历史鲜活了起来。

  运用微量元素检测,研究团队还验证了宇文邕的早逝是由慢性砷中毒引发的系统性疾病所致,而中毒引发的皮肤病也与史料记载的“身生癞疮,恶疾而死”相吻合。文少卿介绍,宇文邕体内的砷、硼、锑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可能是因为他服食了以雄黄、矾石、硼砂、辉锑矿石为主要成分的丹药。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古长安城内不同阶层的贵族和平民骨骼以及家养动物骨骼,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从而揭示了6世纪长安城内不同阶层农牧交融的饮食态势。

  已破解诸多历史谜团的分子考古技术,不仅能准确地还原历史场景,还能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既有考古的历史厚重感,也有科技的时尚和活跃感。”文少卿表示,科技考古为历史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研究者能够从微观层面解码历史,推动历史研究迈向新境界。(记者 王禹涵)

【纠错】 【责任编辑:王碧姣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