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太厉害”“德国制造或将输”……近期,一些德国媒体和研究机构频频发声大赞中国制造。对此,有人追问“中国制造真的即将超越德国制造吗”,也有人提醒“别被溢美之词搞得飘飘然了”。
这些年,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国际社会对此的分析解读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真心的赞美,但也有人对中国制造依然不屑一顾,恶意诋毁中透着“棒杀”意味,还有人夸大中国制造的发展水平,多少带有渲染对立的“捧杀”之嫌。那些偏颇的声音,既可能是固有偏见的产物,也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操弄,但广泛传播之后,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国内舆论。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准确认识中国制造的实力水平,值得静下心来好好讨论。
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让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近些年,得益于科技创新、制度优势、市场规模等利好因素,中国制造收获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神舟飞船、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复兴号”高铁等国之重器成为国家金名片,华为、格力、大疆等创新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对此,我们倍感自豪。
中国制造正不断向“创新、优质、精品”努力,但必须看到,我们的技术发展水平难言均衡,优势固然亮眼,短板更为突出。有媒体曾统计,我国工业发展还存在核心工业软件、重型燃气轮机、高端电容电阻等30多项关键技术短板。更有专业人士直言,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可以说,发展与问题并存,成绩与差距交织,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制造。我们务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既不能因为客观存在的发展差距和不时出现的矛盾问题就妄自菲薄,也不能被既有成绩冲昏头脑,以为可以“躺赢”了。
事实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根本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企业是常胜将军,也容不得谁自大自满裹足不前。且不说今时今日的中国没有“飘”的资本,即便有朝一日我们真正成为制造强国,也是万万不能“飘”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中国而言,保持忧患意识,张扬务实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跨越之路不会平坦,但这并不可怕。中国制造从一穷二白的家底上起步,于虎狼环伺中发展,早已习惯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经历近些年的现实洗礼,从国家到社会,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相关领域发展正迎来重要契机。比如,量子通信起步不早,但随着该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力度空前加大,“弯道超车”化为现实。如今面对“芯片之困”等挑战,通过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乃至专门成立“芯片大学”等大手笔,也一定会有所收获。总之,制造强国,征途漫漫,务实奋斗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也必将成就未来的中国。(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