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动植物生长的要素之一。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多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在北方饱受“春旱”等气候问题困扰时,南方阴雨绵绵;而当西部烈日当头、干旱肆虐时,东部沿海城市台风过境、电闪雷鸣。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降水分布导致了南北方、东西部地表径流分布不均——当黄河的某些支流即将或正在陷入“断流”时,长江流域却在饱受洪涝的威胁;当黄河入海口迅猛的水流冲刷着岸堤时,中上游的土地可能往下刨10米也不出一滴水。
生态补水是恢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能助推正常的水循环和水体功能,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据报道,每年春天,随着黄河巴彦淖尔段开河加速,当地抓住黄河凌汛分凌泄洪的有利时机,提前疏通河道,通过河道下游的关键性工程——河套灌区红圪卜排水站向乌梁素海湖区持续排水,既减轻了黄河防凌压力,又实现了生态补水、改善环境的目的。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实施后,白洋淀的水位明显回升,水质明显改善,绝迹多年的芡实、白花菜等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已重现白洋淀,一度大量死亡的野生鱼类也在快速恢复和繁殖,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021年夏季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是推进华北河湖生态系统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重大行动。通过补水,近年来多数时间处于断流或干涸状态的子牙新河、赵王新河、大清河等下游河道将实现全线复流。
生态补水对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明显,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笔者建议:
第一,提前疏通河道,查找“病根”,将缺乏连通、生机的河道进行改善。促进水资源生态用量,提高河流的纳污能力。生态补水应遵循公正、公平理念,需以宏观格局切入生态补水差异端口,平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二,明确水资源生态保护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建立长效、可操作性强的保护措施。秉承共赢的微观原则,即“谁污染、谁治理”,在“谁受益、谁补偿”的保障条件下,生态补水逐步实现各经济体共赢局面。建立河湖“经络”连通体系,让各地方的生态水系“流动”起来。
第三,恢复河流补水及生物多样性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一般需要5至10年时间。因此,统筹解决河流水资源、水生态问题,开展沿岸生态修复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再生水措施增加河道生态水量,助推生态修复,打造重要水源生态廊道。
第四,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立生态补水基金、保证金制度等,实现资金支持。依据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评估,设定生态补水标准,防止出现数量过低不利于生态资源环保效果、数量过高又增加生态补水主体负担的情况。对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评估后,核算生态补水数额。(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