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1/ 12 08:17:54
来源:光明日报

珍视传统村落的精神文化价值

字体:

  日前,媒体在辽宁葫芦岛、锦州等地调研发现,当地一些传统村落有着近600年历史,一些传统民居有着一两百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从保护的角度来看,部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现状不容乐观。

  放在全国范围观察,当地这种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多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持续呼吁加强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相继发布一批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从效果来看,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村落有一定的政策规范和资金帮扶,因此保护相对较好。但大量未纳入保护范围的村落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存在“有乡村没乡愁、有新房没灵魂”的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村落以及乡村生活形态、乡村文化的保护都是难题。日本、韩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都拥有漫长的农业历史,农耕文明发育成熟。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些国家的人口和资源迅速集中于少数大中城市。特别是在主要的都市圈、城市群之外,传统村落的保护承受着巨大压力。欧洲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乡村进行了较好的保护,使得这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和多元文化得以延续至今。但时至今日,特别是在一些远离大中城市的乡村地区,青壮年人口流出、当地居民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越发严重。这种变化趋势,使当地乡村未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面临挑战。

  过去几十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传统农业的经济效率远远落后,这是传统村落面临压力的重要原因。城市经济具有全面的竞争优势,使农村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失之后,乡村社区的结构和形态都发生巨大变化,一些传统的社区功能被削弱乃至丧失。另一方面,城市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使今天的农民从外在的衣食住行、人际社交,到内在的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日益与城市趋同。

  农村地区的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传统村落的物理形态。比如说,在传统社会里,聚族而居是农村地区主要的居住形态。但在核心家庭崛起之后,以小家庭为单位,独立、分散的房屋大量涌现。新建材、新工艺的采用,特别是新生活方式的兴起,使农民摒弃了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建筑式样和功能配备。这一系列变化的结果,就是村庄还在,但从物理形态到社区形态,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物理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上,一些传统村落都在走向衰落、消亡。

  传统村落在经济维度上的低效,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它们在文化维度上的重要价值。在历史上,中国形成了发育成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家园。在现代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乡土中国的精神和文化仍然深具价值,也是我们文化身份、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作为乡土中国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超越单纯的经济考量,对其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给予充分的珍视。

  对待传统村落还应该超越被动、静态的保护,使其承载的精神文化价值参与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发挥更大的效益。在长三角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就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在不损害整体形态的前提下,人们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进行重新规划和修缮,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宜居程度。一些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注入,使传统村落获得新生。当地不但发育出富有活力的社区,还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这种经过扬弃之后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提供了既能享受现代文明的便利,又能体验传统乡村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这种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的模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路径和借鉴。(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纠错】 【责任编辑:徐可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805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