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1/ 12 08:16:01
来源:光明日报

加强电子词典编写指导监督必要而紧迫

字体:

  在手机App上查单词、背单词,已成为当下学生及英语学习爱好者的习惯,App上的电子词典几乎取代了日常学习中的纸质词典。但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动辄用户使用量过亿的英语学习类App,频频出现拼写、音标、翻译等内容错误。

  曾经,一本《新华字典》、一套《英汉词典》帮多少人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琳琅满目的网络词典、电子词典、词典类App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给随时随地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电子词典市场良莠不齐,拼写、翻译等内容错误,乃至粗制滥造,与公众寄予的权威、科学、准确的期许还有很大距离。比如把词条“学制”educational system,翻译成eductional systme,把“危机”crisis写成capitalis……从这些词典类App的错误数量看,这不是什么“疏忽大意”,而是一个基本的责任心问题;不是所谓的“机器人翻译不准确”,而是是否尊重知识的态度问题;不是一个用户体验好坏的问题,而是一个“诲人不倦”与“毁人不倦”的导向问题。

  词典编写是一项非常专业和严谨的工程。复旦版《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主编、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说:“编词典要有‘铁屁股’精神。”第11版《新华字典》责任编辑宿娟说自己编辑《新华字典》“始终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一般的书稿都是三审三校,而《新华字典》承众人之手,先后达到15遍校次”。至于《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编撰者车洪才老先生“用36年时间,潜心完成1978年国家交给他的词典编撰任务”,交稿时“连出版社都把他遗忘了”,这样的工匠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形式上也许不同,但实质都一样。没有过人的学识,没有一股子笃定信念、潜心编撰的“铁屁股精神”,没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职业使命感,没有一种“宁叫青丝成白发”的物我两忘、苦心孤诣,断然编不出一部好词典。就编校制度而论,纵观当前市场上的很多电子词典且不说像《新华字典》那样经过15遍校次,就是连最基本的“三审三校”都不健全。有的甚至只是东挪西抄、数据整合而已。词典编写当然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借助科技手段,但绝不要以为靠机器人倒腾几下就能搞出一部词典来,更不能把编写电子词典当成一门短平快的生意。

  以纸质版词典的编撰标准要求电子词典,合于此者才能上线,是保证电子词典权威、准确的重要法门。社会各界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电子词典编写和上线运营的指导和监督,使电子词典等学习工具在编撰、运营上做到“三个确保”:第一,在标准上,确保线上线下词典的权威性、准确性统一;第二,在态度上,确保对知识的充分尊重,以敬畏之心去做好产品,坚决不做误人子弟的事;第三,在规则上,用一流的运营服务确保词典实用好用,让好产品惠及更多好学者。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纠错】 【责任编辑:徐可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805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