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 陆波岸
教师节前夕,一张270名大山教师肖像拼版照片刷屏朋友圈。从“50后”到“80后”,照片涵盖了几代教育“守山人”的灿烂笑容和默默坚守。
这是新华社记者历经11年走进广西20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6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270多名大山老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老师工作的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有些学校离县城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甚至更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名老师和几名学生,有的只有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
有人曾问,只有几名学生的大山“袖珍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教育“守山人”的问答是:有必要!原因很朴实。如果撤销这些学校,很多孩子就得到很远的学校就读,有些甚至要到离家三四十公里外的地方上学,山路弯弯开车一趟需要1个多小时,这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家长早晚接送也非常麻烦,甚至不现实。
为了让大山孩子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一代代教育“守山人”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平时,他们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照顾他们吃饭睡觉,成为大山孩子的“老师、厨师兼保姆”。然而,自从怀揣教书育人的理想走进大山,他们不问山多高,不问路多远,始终满腔热血倾注于这方艰辛又充满希望的讲台,接力守望大山的未来与梦想,为人师表,不忘初心,纵然青丝换白发,依旧无怨无悔。
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270个灿烂的笑容,也见证了大山教育事业的接力守望、薪火相传。
拼版照片中的每一个笑容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生于1955年的李祖清老师,曾在一次家访归途中被毒蛇咬伤致右脚小腿肌肉萎缩、骨骼坏死,戴上假肢在广西灌阳县洞井瑶族乡大山里站了一辈子讲台。1963年出生的龚寿新老师,是广西昭平县五将镇良风村小学冲尾教学点的唯一老师,从走上讲台到退休,他在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坚守了42年,一天都没离开。1970年出生的黄永勇和1972年出生的黄秀碧,是广西德保县东凌镇新屯村那王教学点的教师“夫妻档”,近20年携手在这所大山学校守望。1988年出生的石夏月老师,带着母亲儿子一头扎进广西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东良教学点,一心想把自己所见所学教给大山里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向更加美好广阔的世界。现在,大山里已经出现“90后”教师的身影,人们不断看到大山教育的新活力、新希望。
时光流逝11载,照片上这些老师培养的一批批孩子很多已经长大走出大山。然而,当新学年的钟声清脆敲响,这张照片上还没有退休的老师又回到讲台,接力浇灌大山的希望与梦想。谆谆善诱,琅琅书声,山梁几度春草绿,初心还是当年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