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增长到近80岁,高龄老人群体日益庞大。随之而来的,是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难度不断增加,具有专业知识的长护人员极为短缺。(4月10日《半月谈》)
当前,有的老人对养老院等机构心存排斥,不愿意接受机构养老;有的家属因为种种原因,不放心将老人托付给别人照顾;还有一些家庭考虑到费用支出,对专业养老机构望而却步……诸多现实因素交织,使得居家养老成为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模式。对于那些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来说,居家养老或许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心水之选。可一旦老人生病,或者进入失能、失智的队伍,居家养老恐怕并没有就不如想象中乐观了。
数据显示,2010~202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从523万人增至618万人。数据的增长,意味着照护家庭的压力叠加。有多难?真是谁干谁知道——既要做好翻身、洗浴、家务等日常打理,还要充分掌握老人用药、服药情况。此外,还要兼顾病人心理,满足病人的情感需求。这种全天候、高要求的照护,让照护者很难兼顾工作与社交,需全身心地投入。日前,一位北大教授自述“从一位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变成全天候护理人员。”诚然,在家人的健康面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际社交或许都可以先“放一放”,但若是再碰上老人对照护者不满意,诸多挑剔、动辄训斥,照护者势必身心俱疲。
面对家庭照护的重压,亟需专业养护为家庭照护减负。具体而言,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则,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照护员,既懂得科学生活照顾知识,又具有基础护理能力,能为老人提供更加科学的专业照护,降低用药、安全等风险。二则,通过培训的专业护理,其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也更容易被老人理解、接纳。三则,让专业照护“上门服务”,在熟悉的空间中,老人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同时,职业照护的加入,也能将家属从居家照护中“解放”出来,缓和家庭关系、纾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当前,已有多地通过培训机构与社区联动,开展家庭照护员的职业培训探索之路。
面向未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还要在全社会的思想“松绑”中久久为功。比如,用好社区、街道等宣传窗口通过举办家庭照护培训、举办科普讲座等,消解公众对养老院、专业护理与“不孝顺”画等号的认知误区。再如,组织居民到养老院、养护培训机构参观,通过实地考察,加强面对面交流,逐步摘掉公众对养老机构、照护人员的有色眼镜。(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