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明牌蕴含展陈大学问-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4/19 08:45:37
来源:光明日报

小小说明牌蕴含展陈大学问

字体:

  近日,有参观者反映,一些博物馆在展陈细节上让观众感觉“不太友好”。比如,展品说明牌“惜字如金”,只知道展品名称,用途全靠猜;掏出手机“扫一扫”讲解二维码,页面一直刷不出;贴在展柜玻璃上的说明文字,看着挺美观,但较小的字号加上较低的摆放位置让人读起来是真费眼。

  当前,“文博热”不断升温,观众对博物馆展陈服务的要求明显提高了。过去,人们对博物馆的评价,更多集中在展品是否够多、策展是否够精、展馆是否好进等方面。当这一层面的要求逐渐得到满足,观众对博物馆的评价便转向更细微处,比如过去未曾顾得上“打分”的展品说明牌。

  展品是博物馆展陈的主角,但文字说明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文字说明的诠释,展品和整个展陈的理念就无法被更好地理解。说明牌作为文物展品的“身份证”,是连接展品与观众的桥梁。观众只是“看到”展品,还是真正“看见”文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明牌如何撰写。

  如果要问什么是好的展品说明牌?不妨先搞清楚什么是不好的展品说明牌。有的说明牌高冷范儿十足,或简短如“器物标识符”,或存在大量术语和专业词语。有的说明牌倒是信息密集,但过长的篇幅构成了阅读压力,导致不少人选择跳过文字、走马观花。还有的说明牌虽然专业权威、严谨准确,却少了一些优美和趣味。一个好的说明牌能点燃想象力,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观众在这种正向反馈下可以持续产生参观兴趣,博物馆正是在此过程中实现其承载的多种功能。

  别看说明牌体量小,要想写好并非易事。美国博物馆联盟甚至专门设立“展览说明牌写作卓越奖”,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这两年,浙江也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优秀展品说明牌的推介和评选活动。顾名思义,解说是说明牌的使命,说明白是说明牌的最终目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明确目标观众,按照观众的兴趣特点和接受水平来撰写说明牌。

  现在的观众,经过多年的文博“自教育”和“他教育”,鉴赏水平和审美趣味不断提升,早已不满足于教科书式知识灌输。对他们来说,理想的说明牌应该具有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在甘肃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仰韶文化时期鲵鱼纹彩陶瓶的说明牌为不少观众津津乐道:“爱好:自带杯”“距今已坚持出行自带杯5200年”。这说明文字不仅可以拟人化,甚至可以是诗歌、小说等形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的说明牌上,还贴心加入了图形、拓片等形式。不仅文字,说明牌的材质、颜色和形状等设计也都是语言,都大有文章可做。中国畲族博物馆推出的中国畲族服饰展上,“凤凰霓裳”的说明牌选择青蓝色作为主色调,在形式设计上紧扣“畲”字做特殊定制,让观众印象深刻。

  当然,写好说明牌还只是观众对博物馆的评价维度之一。如何善用数字技术,为说明牌增加更强的辅助信息“外挂”?如何回应“文博热”下的银发需求,让他们不再太过费脑费腰又费眼?诸多问题都有待求解。小小的说明牌,方寸之间也可有七十二般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坚持以观众为中心,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收获更多新知、开启更多探索。(王丹)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