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还充电宝之路,岂能比“马拉松”还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31 08:55:29
来源:新京报

归还充电宝之路,岂能比“马拉松”还长?

字体:

  据报道,5月27日,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的充电宝,归还时,跑了四五十公里,都没有找到一个有空余的机器。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此事引发关注。

  共享充电宝,有一定市场需求。然而,近年来共享充电宝“好借难还”的现象频繁引发关注,被视为一种“坑”。这不仅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即没有归还前多处于计费状态,而且归还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也不低。

  相比以往案例中的“归还难”,该用户“跑四五十公里还不了充电宝”,可谓比马拉松还要长。难怪该用户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这其实也是用户在向提供充电宝的企业表达不满,相关企业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拿出实际举措解决“归还难”问题。

  为何用户跑四五十公里还不了充电宝呢?虽然小程序上显示有的归还点可以归还,但用户赶去后,“不是满的就是虚假站点。”用户在线下无法归还的情况下,联系人工客服将充电宝寄回,但客服电话一直显示排队繁忙,无人回应。官网的客服电话,也无法转到人工。

  在线下归还不易,在线上也投诉无门,这其实也反映出相关企业在服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疏漏。企业客户服务态度、服务能力等,与用户基本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有的充电宝没有归还,就处于继续计费状态;用户想联系客服申请暂停计费,但客服电话处于排队状态,无法暂停计费;有的充电宝即便停止计费,但如果不能限期归还也有扣费罚款等措施。这意味着不能及时归还的充电宝,还可能继续为企业创造效益。这就难免让人产生企业故意为之的观感——“为了扣199元的押金”。

  如果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后“归还无门”,显然难以实现共享的初衷和目的。因此,相关企业在解决充电宝“归还难”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同时,也建议有关方面规范共享充电宝服务问题。(冯海宁)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