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旧地名,沉淀古韵乡愁-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7 09:12:36
来源:北京日报

留下旧地名,沉淀古韵乡愁

字体:

  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将于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明确,地名命名的原则是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旧地名能留则留,以示乡愁”。

  地名,是地理位置的清晰标识,也是社会治理和民众生活的基础信息。在漫长的时空场景中,它们并非只是枯燥的名称,更是一方水土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那些亘古传承的旧地名,各具特色、各有风情,似一本大书的目录,由此索引深入、极目望去,这座城市、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性格禀赋、风光风貌将徐徐铺开。

  北京,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几乎“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说头,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故事”。翻开城市记忆的“标本”,既有杏花天、百花深处、金台夕照等典雅的“诗情画意”,也有鸦儿胡同、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热闹的世俗风景;既有太仆寺、兵马司、王府井等磅礴的皇家气派,也有海运仓、大木仓、禄米仓等繁华的商业气息。行走其间,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嘈杂冲淡的乡愁,似乎都具象了起来。细细品味,仿若就能触摸到昔日的城市盛景,穿越到当年的烟火生活。这是时光给予我们的馈赠,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构成今日北京的文化财富,须当倍加珍惜。

  留下旧地名,就是留下古韵乡愁。近些年,北京施行一系列措施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无不遵循这一理念。从适时公布《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定期评估机制等;到《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要求强化地名监督力度,对地名规划建立相对完备的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再到此次的《地名规划编制标准》明确优先使用传统地名,且要求不断细化,如采词用字上明确“五不”原则,地名重名问题遵循“大严小宽”等,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效果也逐步显现。比如,在城市副中心通州老城区,包括贡院、大关庙、北大街、静安寺等大量老地名都被保留下来用于道路命名。

  走到历史深处,和文化同行,也传递着一座城市的价值取向。将时代精神和城市文化结合起来,让那些有品位、有格调、有人气的地名继续口口相传,延续的不仅是城市文脉,还有斯土斯民的情感记忆,更有对这座城市、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深情。(汤华臻)

【纠错】 【责任编辑:李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