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平台、同一时间预订同一趟航班,不同账号显示的机票价格能相差近1000块;
预定酒店失败,换个手机查询,价格竟然涨了……
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就说明,你很可能被大数据“杀熟”了!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最近关于大数据“杀熟”的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杀熟”的投诉有14000多条,而“大数据杀熟”有7000多条,在出行、住宿、网购等领域尤其突出。
大数据“杀熟”背后,是商家对“算法”的滥用。同样的交易条件下,消费者面对的价格却不同,这既违背了公平诚信的原则,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商家要赚钱可以理解,但把算法当成“算计”消费者的工具,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它伤害的是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
针对大数据“杀熟”问题,今年7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设置了专门条款进行规范,消费者可据此依法维权。
大数据信息应该更多用在改进产品和服务上,而不该用来侵犯消费者权益,“杀熟”杀掉了信任,最终结果,恐怕“杀”的还是自己吧!(文案:徐宁、王志艳)
【纠错】 【责任编辑:王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