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酒吧”兴起:是学术还是娱乐?-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12 08:30:17
来源:红网

“学术酒吧”兴起:是学术还是娱乐?

字体:

  近月,在“我在酒吧听社会学讲座”“微醺学习法”等一系列帖子的爆火下,“学术酒吧”这一新兴事物迅速崛起并吸引了大批公众的关注。如今,“学术酒吧”正逐渐拓展出北上广,蔓延至长沙、武汉、杭州、西安等全国多个城市,成为一种新的城市青年文化现象。然而对此全网一直争议不断,“喝酒和学术怎么能搞到一起?”,也有参加过“学术酒吧”的人在结束后反映:“在酒吧里根本学不到什么真知识,感觉只是看讲师们装一装罢了”。诸如此类的质疑与批判数不胜数。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酒吧里搞学术,真的可行吗?

  不少人认为,“学术酒吧”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讲师们换了一种花样的“吹牛”,无非将场所从街边小店转移到了酒吧。而当“学术酒吧”遍地开花之后,大众才发现其远不止于此。谈到“学术”,人们好像总是认为它是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的,这种严肃性与高标准使得许多人对学术望而却步,而“学术酒吧”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这种门槛,以一种娱乐性的形式展现学术、引发思考,这也就是“学术酒吧”的底层逻辑。

  传统意义上,学术讨论和研究通常被认为是在严肃、正式的环境中进行的,比如大学教室或者学校会议室。然而,“学术酒吧”将学术讲座带入了酒吧这一校外休闲和放松的环境,使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提供一个非正式的学术空间,让原本看似高深的学术讨论更加容易接近,打破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的刻板印象。“学术酒吧”的出现让不少研究员和教授们走出象牙塔,让人文社科类的学者们能够凭此了解到大众的想法,让大众也能够了解研究员们每日研究的内容,通过讲座这一形式完成普及与反馈,让学术真正地回归大众。

  此外,“学术酒吧”也能提供给大众一种放松与社交的方式,引起各行各专业不同知识的碰撞。不少学生反映,自己并不一定需要在酒吧获得多少真正的学问,而是期待开放式的讨论,期待的是知识爱好者的碰撞,期待的是一个妙趣横生的灵光乍现。这就像历史上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沙龙”,它不断地打破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专业壁垒,更倾向于搭建共享的交流空间。对于新一代的硕博研究员来说,“学术酒吧”这一带有娱乐色彩的新型休闲方式也能让他们在努力追求卓越成果、面对巨大科研压力之余得到放松,这也是一件好事。

  但严格来说,尽管“学术酒吧”对学术交流大有裨益,我们也不应把其划分进学术活动的范畴。我们不应将其和真正的搞学术混为一谈,应当明确二者的区别与界限,切勿将严肃的学术娱乐化。在酒吧里开学术讲座,是展现学术、促进交流的一种简易手段,是工具,是桥梁,而非真正的严肃的知识。毕竟靠着简单的几十页ppt、短短的几十分钟就想要弄懂一个深奥的知识,想来也不太可行。酒吧讲座能展示的,只是碎片式信息的缩影,在这其中我们很难真正地触摸到学术的“深处”,它只能激发你不断探索的兴趣,如果想要真正地弄清楚它,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脚踏实地地学习严肃性的知识。

  无论在一场酒吧讲座里,是否有真正学术性的输出、有多少完成了成功的输入,或许人们需要的只是一种与“正式”相悖的反差,一种开放的、自由的互动交流的空间,而“学术酒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不过我们仍需要做好区分,“学术酒吧”并不等同与真正地在搞学术,学术研究仍然是严肃性的,“学术酒吧”实际上只是存在于学术与娱乐之间的中间产物与创新尝试。(马玥)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