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2 05/ 19 17:26:23
来源:新华网

全球连线丨龢!这是穿越千年的声音

字体:

调也

音同“和”

常见于中国古代乐器铭文

是中国描述声音和谐的专字

18日

“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主题展览

在湖北省博物馆揭幕

  “神人以和”“既和且平”“以和邦国”“和而不同”“天地同和”

来自全国7个省(市)15家文博机构的116件展品

讲述着中国“声”生不息的历史

↑ ↑ ↑

乐者,天地之和也

早在远古时期

中国就出现了乐器

广泛运用于日常劳作、礼仪祭祀、战争等场景

用音乐鼓舞人心

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

这是湖北省博物馆为编钟、编磬

“量身定制”的原创音乐作品《二十八宿图》

↑ ↑ ↑

这是“跨湖桥骨哨”

2003年出土于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

制作原料源自鸟禽类动物的肢骨

人们用它来模仿动物的叫声以诱捕猎物

↑ ↑ ↑

仔细看

它有点像今天的发卡

其实它是“石峁骨簧”(复制件)

由牛的肋骨磨制成型

像这样的口簧

一般认为是求偶工具

这一形制的乐器

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被演奏

↑ ↑ ↑

浑厚的鼓点

清澈的音色

  这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崇阳铜鼓”的声音

作为中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

是难得的青铜瑰宝

也是网友投票选出的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 ↑ ↑

楚人尚钟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

此后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这套铜编钟共32件

音乐性能良好

代表了战国时期编钟成就

2000年在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目前由荆州博物馆收藏

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

这件造型繁缛的“秦公镈”

有62.5公斤重

它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

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

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 ↑ ↑

这件陶鼓

是第一次在展览中呈现的考古新发现

2018年在湖北襄阳穆林头遗址26号墓出土

透过斑斓的花色

及与陶鼓共同出土的玉钺、玉璇玑、玉斧

不难猜到

它的主人应该是位身份尊贵的首领

早期乐器与音乐的发展

见证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包容共生、和谐共存的历程

“声”生不息

更是一种传承的力量

“奏鸣”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邓楠、喻珮

  摄像:方亚东

  摄影:伍志尊

  编辑:王东明

  鸣谢:湖北省博物馆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湖北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
01002002169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6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