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记者 袁凤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2024年伊始,新华网文化频道特推出高端访谈节目《文化传承发展观察·专家谈》,邀请文化领域的名人专家学者一起,激荡智慧,贡献观点。
向勇做客新华网《文化传承发展观察·专家谈》
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做客第一期《文化传承发展观察·专家谈》节目,与新华网文化频道、书画频道主编袁思陶博士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分享他关于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真知灼见。
持续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2024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已经成立25年了。在这25年里,向勇可以说是见证、参与、记录、研究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此次访谈中,向勇介绍了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创办的国内较早发起、持续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性学术论坛——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其诞生契机、核心主旨及涵盖范围等。
据悉,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下简称“新年论坛”)创办于2003年,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艺术学院承办。新年论坛长期致力于在学术与现实的交融中洞察国际形势和国内趋势,以最深切的公共情怀、最缜密的学术思辨、最锐意的进取精神,实践创新,怀纳全球,献智中华,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
截至目前,有上千位文化产业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走进新年论坛,吸引了线下观众1万余名、线上观众二百万余名的积极参与。每届论坛都根据当年的政策重点、发展热点和社会焦点,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和顶层设计出发,先后围绕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审美驱动与产业创新、大国文创与小康社会、中国精神与文化创新、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新辉煌等主题进行议题设计和活动组织。
2024年1月6日至7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如期顺利举行。本届论坛以“新起点: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与会政产学研各界同仁就“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人文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一带一路’文化互鉴与合作展望、人文经济学”等议题发起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从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等各个层面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思考、产业创新,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我是一位非常幸运的学者,从读书伊始到慢慢成长为一位学者,伴随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在向勇看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
从1998年到2002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酝酿期。1998年是一个起点,原文化部正式成立了文化产业司,国家部委推动文化产业的政策制订和相关要素的扶持。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正式把发展文化产业写到了党的报告中,确定了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从2002年到2011年,是第二个阶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通过文化体制改革,配合发展文化生产力。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12年到现在,整个文化产业的议题从原来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变成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向勇称之为“从文化的产业化转向产业的文化化”,推动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把文化创意所培育出来的新生产要素赋能到传统产业的转型上。现在看到的创意农业、人居环境的创意营造、文旅融合,都是在这个时代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的最强音。
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从产业实践,已成为对待文化产业的理解。”向勇认为,“总体上,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是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包括文化传承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个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党的全会的高度提出来。一题两议,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和经济性的文化事业并行发展。第二个是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三个是2023年,一个是6月2日,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个是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三个历史时间节点从根本上看到了我们对待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认知,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增强文化的议题、文化的模式、文化的力量,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向勇做客新华网《文化传承发展观察·专家谈》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向勇认为,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到新时代以来,除了推动文化产业自身繁荣发展之外,还有五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继续:一要继续通过体制改革、转企改制,培育有市场竞争的企业化主体,培育各种文化企业,包括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其他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企业家。他们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主体。二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高科技文化产业为生产手段的局面。从最早的3G、4G到5G,再到数字技术,无论它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关注都越来越重。三要培育文化市场,尤其要鼓励多元、不同层级的消费,通过市场拉动产业生产。四要关注文化产业的绩效评估,文化产业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以社会效益为先的评估原则。五要通过金融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据向勇观察,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新趋势,他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特别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在文化。文化是铸魂,要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推动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的建设、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元宇宙和新的文化体验相结合,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三是关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被十分重视。怎么发挥好文化产业的赋能手段,得到了很多扎根一线乡建人士的介入,他们中有艺术家、策展人、学者,探索出来了非常好的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政府非常关注这种形态。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其中提到,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促进创意、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在城市更新中,无论是老旧厂房的活化利用,还是传统历史街区的升级,以及商场的功能调整、新场景的培育,可以看到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旅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是推动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关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效益不止表现在文化产品自身,而是要和一、二产如何结合、赋能,让更多传统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其包含更好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变化和整个消费升级是分不开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大家对消费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消费、功能消费,开始转向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审美消费。这就需要产品升级。
五是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加强对外文化贸易、文化出口,在全球文化市场上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让中华文化不仅能够真正地走出去、送出去,还能走得进去、深入人心。近几年,我国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综艺、网络短剧等一批数字文化产品在海外有非常好的表现。
向勇指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相比较,除了要满足绿色、生态、环保、注重效率,这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自身独有的问题和特点。
首先是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有差异化、个性化的,这些需求如何以不同于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的功能性产品的方式得到满足,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监管机制,尤其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要能够对那些可以提供多元化数字文化产品的新业态、新企业有一种审慎、宽容的监管立场,先满足多元化,在这里面看它的品质问题,它的艺术含量的问题。
二是高品质的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高品质发展,高品质发展就是要注重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要增强文化产业的人文内涵,精神品格和它的审美偏好,通过这个方式真正让我们文化能够以产业的方式更好地提振人们审美的能力,包括进行整个社会审美的提升。
三是文化产业的融合性发展。目前,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不错,但和第一、二产业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发力。此外,在全球文化市场上,我们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项目、文化产品仍需要进一步拓展。
未来,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满了机遇。但也要看到,在这个巨大的机遇下,要面对全球其他具有竞争实力国家的竞争。对于我国而言,蕴含很大提升空间,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内容创新,进入国际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
向勇做客新华网《文化传承发展观察·专家谈》
人文经济学不仅落脚在经济学,也要研究人文
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产业这种产业现象的出现是在技术的推动下成为了一种新的产业结构,但它的观察视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经济的视角,所以我们一般说文化经济学一般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狭义的文化经济学,指文化产业经济学,关注文化自身的运行规律,从文化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整个环节,探寻文化的行业规律。广义的文化经济学,是探讨文化的议题,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比如一个企业内部认同度比较高,企业文化建立得比较好,它的经营状况就比较好。这里面就有文化的因素,包括信任机制、沟通机制、自我价值认同机制,会成为其所在的单位,甚至这个行业、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
向勇认为,2023年是人文经济学发展的元年。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出一个课题:“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人文经济学不仅落脚在经济学,也要研究人文。”向勇说,首先,我们要把在文化当中具有人文底色、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元素提出来。中国文化的底色就是人文的底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人文的文,化成天下的化,变成了文化。人文最早的底色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自身的情感、精神、信仰、信念,以及人和人之间互动、伦理、仪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价值,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互融、中国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谈及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向勇认为,从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塑造了文化产业,技术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没有技术的介入就不可能有文化产业,只有技术的升级才有文化产业的不断提升。技术是手段,文化产业的根和魂在于文化。技术解决了文化产业中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问题,但文化的问题还得归到文化自身。文化的问题从表现形态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价值形态是和人文有关的。
“一方面提出科技要向善,另外一方面提出人文求真。它们就像文化产业发展战车上的两个轮子,科技这个轮子,作为硬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体制,追求生产效率的提升、方便程度、规模化等。另一个轮子就是文化创新、人文创新,增强文化产业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品质。它们结合在一起,硬创新和软创新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巧创新。”向勇总结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软硬巧思,在市场创新、审美创新、再连接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共同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