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读经典?-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8/18 10:02:19
来源:文汇报

今天,我们怎么读经典?

字体:

制图:李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当下,该如何传承中华典籍?

  日前,中华书局打造的“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第一辑五种在沪首发,带人们走近《资治通鉴》《老子》《庄子》《红楼梦》《西游记》等典籍。该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他们的写作言必有据,力求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让经典成为通识,吸引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走近。

  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通识课程,典籍导读类图书在市场上也层出不穷,“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有何特色?“这套书首先提供的是关于经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然后上升到智慧层面。”该丛书主编、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说。

  大家写“小书”,传授知识也传递智慧

  陈引驰在写《〈庄子〉通识》时,不单着眼于《庄子》本身,而是从老庄的对比、儒道的对比,甚至是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中来谈《庄子》所体现的智慧。他表示,其实《庄子》不都是庄子写的,也包含了其弟子、后学的文字。严谨地说,《庄子》是一部以庄子观念和思想为主的丛书性著作。

  《〈资治通鉴〉通识》作者、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在输出知识点前先抛出问题:从康熙、乾隆到曾国藩、梁启超,再到毛泽东,为什么这些“过来人”都十分肯定《资治通鉴》的阅读价值?“至今没有一部通史著作能把战国到北宋建立之前这1360多年的历史叙述得如此清晰,《资治通鉴》也浸透了作者为官为学的阅历和经验。”

  张国刚认为,一部好的历史学著作,不仅有史料价值,尤其应该有史鉴价值,不仅提供历史记载,还要启迪智慧。他形容《资治通鉴》是国学苑里的一朵奇葩,蕴含着先人丰富的治国理政得失和社会人生经验。“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之史,力求警钟长鸣、读史明智,赤子之心淋漓尽致,士人的使命和责任跃然血脉间。”

  如何为5000字《老子》写一部通识书?《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等,是先秦时代极为重要的一部典籍,后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从老子其人到《老子》其书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言约旨远,意蕴深刻,想要读懂读通并非易事。《〈老子〉通识》作者、复旦大学教授郭永秉以出土的早期写本——北大汉简本作为写作底本,追求新知与旧识的平衡,“不是简单的调和,而是认知上的螺旋式提升,继而把我认为的关于老子、《老子》和老子思想真正的通识和盘托出,提供给愿意读《老子》的年轻人”。书中着力对老子所处的时代及与孔子、彭祖等著名人物的关联等进行讨论,用略为轻松的笔调解读老子主要思想主张、核心用语,如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宠辱若惊等,但又不放弃学术的严谨性和前沿性。

  比起“魔术揭秘”,经典导读更像“解说员”

  有人说《红楼梦》“死活读不下去”,对此,《〈红楼梦〉通识》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认为,经典对于读者的考验和挑战在于,“把心灵世界投向一个怎样的世界,把小说人物,把自己,把传统文化以及‘情与礼’的冲突,放在怎样的平台来思考,而这种深入思考,是需要靠反复阅读才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的。”

  在他看来,经典导读往往有两种写法,一是“揭秘魔术师”,即告诉读者为什么这里好,那里又为什么那样写,比如脂砚斋,但有时会过于直奔目标少了经典品读的余味;另一种好比足球比赛解说,让观众或读者懂得其中门道与乐趣。他更倾向于后种,《红楼梦》不妨先“通读”原著一遍,才能谈到“读通”,然后再有“通识”,最终形成文化共识,这就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经典的价值所在。

  在《〈西游记〉通识》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竺洪波眼中,《西游记》的独特魅力不是“飞来峰”,不是“天降”奇兵,而是它继承了“后羿射日”“盘古开辟”等上古神话宏伟绮丽的想象力,而且以再生态神话的艺术形态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有着深刻认知,具有宝贵的审美精神与艺术风格。因此,西游文化从不过时,并在当下成为各种影视动漫改编的母题,与时代发生了精神共振。

  “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命脉,如何以新思路、新视野、新学术高度解读经典并传递给大众,是出版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华经典通识”系列策划人贾雪飞透露,丛书后续将推出第二辑五种,分别为《〈周易〉通识》《〈诗经〉通识》《〈史记〉通识》《〈世说新语〉通识》《〈三国演义〉通识》。(记者 许旸)

【纠错】 【责任编辑:刘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