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港撤镇设市改革5周年实践探索:“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01 13:21:33
来源:新华网

浙江龙港撤镇设市改革5周年实践探索:“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

字体:

  新华网温州10月1日电(陈延特)“无改革、不龙港,再改革、兴龙港。”浙江省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在龙港新型城镇化改革发展推进大会介绍到,5年时间,龙港探索走出“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改革新路径,实现“小政府”提供“大服务”能力。

浙江省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介绍5年发展情况。新华网 陈延特摄

  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东风波澜壮阔,当这阵暖风吹进了浙南多山版图,“温州模式”孕育而生。龙港拿着方岩码头人员流通交易的“钥匙”打开了“以港兴商,以商促工,以业扩城”致富宝箱。从小渔村到1984年设立“农民自筹自建”农民城(建镇),再到2019年跃升成为县级市。一直以来,龙港高度自由活跃的民营经济推动着服务型政府的形成,也为“大部制、扁平化”打下坚实的发展底座。

  因改革而生,凭改革闻名。“龙港的每一次跨越都烙刻着鲜明的改革印记。”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表示,5年来,龙港走出了改革赋能高水平运行的龙港路径,探索出了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龙港经验。自设市以来,累计承接7项国家级、42项省级改革试点,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3个。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龙港作为全国首个特大镇改县级市试点,其经验为我国特大镇发展与改革提供重要借鉴意义。在民政部、浙江省两级批复和通知中要求,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细化量化严控机构编制和落实国务院“约法三章”规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地方自行解决等具体任务。

  龙港实行“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12字设市方针。设置15个党政部门,不设“乡镇、街道”,再造层级,落地“市管社区”地方性法规,构建“市-社区-网格”治理架构,下沉社区、进驻网格的市级机关干部人员达70%,每万人配备的社工数量超过了19人,实现90%以上事件在社区层面就近从快解决。如此一来,龙港市比省内同类县市机构数量少60%左右,较同等人口规模县市相比,编制总量压缩40%以上,每年节约成本10亿元以上。

城长——龙港改革这五年主题展览。新华网 陈延特摄

  不靠编制靠“智治”。在行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治理效率,推动政府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打通各个委办科室数据壁垒,综合集成视频监控9700余路、各类物联感知端近9400个,以智能提升效能、算力解放人力,实现城市运行“全域感知”、社会治理“一网统管”、事件处理“高效协同”的社会智治模式。

  同时,龙港构建社会化合作的综合服务体系,将政府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实现可转尽转,“政府包揽”变为“社会参与”、 “花钱养人”变为“花钱办事”,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已转移环保管家、安全管家等83个事项,共有17家社会组织、59家企事业单位、6家院校承接。

  会上发布的龙港“撤镇设市”五周年评估报告中指出,五年来,累计招引落地超亿元产业项目77个,总投资达到492.5亿元,规上企业数量突破500家。全市在册经营主体总量10.8万家,较2019年相比数量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35%,每万人市场经营主体拥有量居浙江省前3,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位“老板”。

龙港市“一轴一带一新城”空间布局图。图片来源:龙港“撤镇设市”五周年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龙港市每年将80%以上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事业支出,先行促进“全域市民化”,大力实施公共服务补短提质行动,以“优质均衡”创造高品质生活。目前,龙港市“教共体”“医共体”“养共体”“文共体”建设全面铺开,基本建成全域“15分钟公共服务圈”。同时,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龙港实施“拥江面海”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一轴一带一新城”空间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幸福之城。5年来新增常住人口8万余人,全市常住人口近50万人,其中14-35岁青年占比25%,超过全省22%的平均水平。

  大会现场介绍了近期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情况,于2024年下半年开工项目达52个,总投资超300亿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港院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龙港高级中学、国家图书馆龙港运营馆、甬莞高速龙港南互通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集中当天正式投用。

  如今,龙港GDP年均增速5.9%,已连续两年居温州前2、浙江前5,总值突破400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1.92缩小到1.79,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第34位。

  犯其至难而图其致远。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过去,龙港人改革的步伐不曾停歇,相信未来,会有吸引更多“新血液”加入这座改革名城,持续探索改革提能、发展提质、民生提档的发展道路,一同被载入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史册。

【纠错】 【责任编辑:丁峰】